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请高人讲解一下,很多疑问。
作者:提问者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1-01 15:07: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粪土当年万户侯
[新手]
请高人讲解一下,很多疑问。 20分
回答:7   浏览:364   提问时间:2007-01-01 15:07
中东的什叶派和逊尼跑怎么回事?萨达姆到底在伊拉克作了些什么事?美国为什么要进攻伊拉克?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北约打南联盟咋回事?(我会慢慢加分的)
3条评论...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gbqwn1
[大师]
什叶派
Shi‘ah
阿拉伯语什叶意为党人、派别,专指阿里的追随者。该派以拥戴阿里及其后裔为穆斯林社团领袖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分歧,相继分化出宰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等及许多支派。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也门、黎巴嫩、巴基斯坦、叙利亚、海湾各国和东非等地区。
伊拉克巴格达郊外的卡第缅因清真寺是什叶派的圣地之一。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因哈里发继承权问题开始发生分歧。前三任哈里发任期中,以一些圣门弟子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 ,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 ,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就任哈里发,但随之爆发伊斯兰教的第一次内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后,穆阿维叶夺取权力,建立倭马亚王朝。阿里党人在政治斗争中严重受挫。680年,侯赛因在卡尔巴拉之战中悲壮殉难,什叶派开始有了真正的发展。685~687年库法的穆赫塔尔起义,得到非阿拉伯穆斯林的支持,并提出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复临的学说,为后来什叶派教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专注于宗教学科,被认为奠定了该派的教法学基??40年,侯赛因孙子宰德·本·阿里在库法发动起义并战死,追随者在9世纪形成宰德派。贾法尔·萨迪格于765年死后,激进派分裂出来,拥护其长子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后形成伊斯玛仪派,即七伊玛目派。大多数人拥护其次子穆萨为伊玛目,政治上对阿巴斯王朝持温和态度,称拉斐德派。9世纪末和10世纪,什叶派布维希人入主巴格达,伊斯玛仪派建立法蒂玛王朝,各支派均有所发展。在11世纪下半叶,什叶派遭受一系列挫折,政治力量大为削弱。1502年沙法维王朝建立,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使该派在伊朗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什叶派的主流派。
该派主张阿里及其与法蒂玛的后裔是先知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否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地位。后据此形成系统的伊玛目学说,为其宗教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伊玛目是真主指定的穆斯林社团政教领袖,有传自穆罕默德的真光,具不谬性,并坚信末代伊玛目已隐遁,终将以马赫迪身分复临人世,恢复正义。其经注学尤为强调《古兰经》的隐义,唯有伊玛目才深知其玄奥。圣训学有经伊玛目传述的圣训集四圣书及其注释。教法学以经、训和伊玛目的教法判断为立法原则,伊玛目隐遁后由权威教法学家公议,对伊玛目的判断作出解释,并以理智为补充。此外,允许教徒在受迫害时隐瞒真实信仰,准许有条件的临时婚姻,重视阿舒拉日,崇拜伊玛目陵墓等。除伊斯兰教公认的圣地外,还有卡尔巴拉、纳杰夫、马什哈德、库姆等圣城。其各支派中,宰德派最接近逊尼派,而伊斯玛仪派的一些支派,则被视为极端派。十二伊玛目派因受穆尔太齐赖派和照明哲学的影响,教义上显示出较多的活力。

逊尼派
Sunnah,Ahl al-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穆罕默德去世后,因哈里发继承权问题,伊斯兰教内部开始分裂,出现哈瓦利吉派、什叶派、穆尔吉埃派等政治宗教派别。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教义争论中,大多数宗教学者强调穆斯林社团的历史传统,除《古兰经》外,还重视圣训的宗教权威。大约至10世纪下半叶,穆斯林的主流派开始自称为遵奉逊奈的人们,即逊尼派,以区别于其他少数派。他们承认最初的四位哈里发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称“正统哈里发”。由穆罕默德建立的穆斯林社团,被视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世俗领域,政治领导权不是真主的启示,而是穆斯林世界占优势的政治现实决定的。虽然该派要求哈里发必须是麦加的古来什部落成员,但主张效忠事实上的政治权威。只要能实施伊斯兰教法和发展伊斯兰教,即使是外族的哈里发或苏丹也予以承认。该派与其他派别在执掌宗教和政治权力方面的区别即使在13世纪哈里发制度终结之后仍保持不变。其正统特征在于强调穆斯林社团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习惯并能融合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习俗。
该派在长期演变中,发展了古兰学、圣训学、教法学和教义学等宗教学科,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义务、教义信仰、教法规范和伦理准则,形成权威的宗教体制。古兰学以《古兰经》注释为主,在遵从经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出现泰伯里《古兰经注释大全》、拜达维《启示光辉和经义奥秘》等经注典范。圣训学强调穆罕默德言行解释天启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穆斯林言行的约束力,以布哈里等圣训学家编纂的六大圣训集为“真实的”圣训记录,作为仅次于《古兰经》的重要经典。同时,在教法学方面,由8世纪的地方教法学派、意见派与圣训派的争论,至9世纪沙斐仪提出系统的法源理论体系,形成同为正统而略有差异的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和罕百勒四个学派,统称为四大教法学派,得到历代统治者和各地穆斯林的支持。教义学始自早期的教派斗争,而后正统派在与穆尔太齐赖派等的激烈论争中,于10世纪出现以调和启示和理性为特色的艾什尔里教义学,进一步阐明真主的本体和德性、《古兰经》的无始性、前定与意志自由等问题,为正统教义学奠定理论基础。继而由安萨里引入苏非神秘主义,完善并确立了伊斯兰教义学的最终模式。安萨里以后,该派宗教学者逐渐与苏非派妥协。正统学者诠释的教法和教义,限制了苏非实践中的极端倾向,苏非神秘主义却为正统信仰注入新的活力。接受正统教义的苏非派,继续发展其修持道路和活动方式,后来兴起的苏非教团蔓延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形成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体系。该派在坚持基本信仰和义务同一性的同时,允许地方和民间差异的多样性存在,使其能在20世纪包容除伊朗及伊拉克、也门等部分地区外的大多数穆斯林。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该派,并遵奉哈乃斐学派教法。

姓名: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
出生日期:1937年4月28日
出生地点:伊拉克美索不达美亚平原
星座:金牛座
生肖:牛
家庭状况:已婚 有2子3女
*长子乌代,幼子库赛。
*大女拉加达;大女婿卡迈勒;二女拉娜;二女婿哈桑,三女哈娜
界别:政界
学历:
*巴格达大学颁发法律博士(Honorary Doctorate in Law)(1984年)
*获得军事科学硕士 (1976年2月1日)
*就读埃及开罗法律学院(College of Law in Cairo)(1962-1963年)
*完成中学(1962年)
*9岁入学 (1946年)
备注:
*外号:"巴比伦之狮"
*"伊拉克革命委员通过一条政令:凡有预谋杀死其通奸的母亲、女儿、堂表姊妹、侄甥女者,一律不予追究 (1990年3月12日)
*伊拉克自五十年代以来,分为:1)亲英派;2)民族主义派
*伊拉克总统有个口头襌,说话中凡提及自己时,极少用"我",而是自呼其名
*曾有惊人之言:"如果以色列意图反对伊拉克,不管怎么样,我要在上帝面前放火,烧掉他们半边国土。" (1990年4月2日)
*曾对法国记者说:"听着,萨达姆生来就面临着最大的危险。难道你不知道他的历史吗?"(1990年8月28日)
*萨达姆鼓吹个人崇拜,所以连巴格达的主要机场也命名为"萨达姆国际机场"
性格坚强的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是个不肯屈服的人。
他的性格是站起来,战斗。
形成他这种性格要回溯到他的青年时期。
萨达姆·侯赛因1937年在巴格达以北的提克里特附近出生。在充满反西方的气氛中成长。像他一样的年轻人都希望扫除高高在上和亲西方的当权保守派。
1957年,他参加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这是个推动世俗化,社会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先锋。
1958年萨达姆·侯赛因试图行刺当时的伊拉克总理卡塞姆。卡塞姆身中数枪,而萨达姆仅腿上中一枪。1960年2月25日萨达姆被宣判死刑。他负伤逃亡到叙利亚,后到开罗。
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卡塞姆政权 。萨达姆·侯赛因回国,开始爬上政治阶梯。
1963年11月复兴党发生内讧被推翻,萨达姆再次逃亡。此间他一跃成为复兴党的地区领导成员。
1968年7月复兴党再次发动政变掌权,萨达姆11月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
1972年6月1日他宣布将西方石油公司国有化。
1979年,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他大权在握,涤荡一切异己势力。一段纪录片记录了他在党内一次令人齿冷的清洗行动。 他宣布在他们当中有叛徒,就在他坐在台上抽着烟斗之际,党员们歇斯底里地呼喊着支持他,而另外一些人则被带走处决。不过,萨达姆·侯赛因希望在本国抓取更大权力。
他希望在阿拉伯世界扬名立万。在伊拉克,铺天盖地的萨达姆·侯赛因画像和海报显示他要领导阿拉伯军队争取胜利的梦想:横跨阿拉伯各个王国直到耶路撒冷。
1980年,他感到伊朗衰弱,从两国之间的阿拉伯河攻击伊朗。但是伊朗并不是弱者。伊朗派出年轻人,以人海战术对付萨达姆的军队,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
萨达姆在哈莱卜杰使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朗士兵和本国人。他试图建立核武器。他在伊朗的冒险失败并没有阻止他的计划。
1990年,他再次出击,入侵科威特。他再次被轰走。他向以色列发射导弹,赢得了阿拉伯国家人民上街表示赞许。虽然在海湾战争受到挫败,但是他宣布自己是这场战事之母的胜利者。他仍然掌握政权。
在海湾战争中,他被美国总统老布什击败。这次再次面对美国的行动,对手是小布什,他再度使用上一回合的所有手段。他试图赢取邻国的支持,又试图摧毁敌人的意志。不过,他上一次不成功,这一次也可能计算失准。不过,萨达姆·侯赛因就是要战斗:不管输赢。
2003年10月15日 伊拉克第二次全民公决,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萨达姆以100%得票率连任总统,任期7年。

第一次——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指发生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两伊关系随之恶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同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在两国的边境地区进行。双方动用了飞机、重炮和导弹,袭击包括对方首都在内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军事设施,还互相袭击停泊在对方港口的油轮,遭到袭击的油轮共有540艘之多。后经联合国多次调停,1988年8月两国宣布停火。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后,该地区潜在的矛盾逐渐突出。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认科独立,并企图以武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才于1963年承认其独立。此后,因边界问题与科多次发生纠纷和冲突。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伊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为其第19个省。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伊拉克战争
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战争迄今已消耗美国200多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美国为什么要进攻伊拉克
经济衰退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
美国向伊开战的公开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消除后患就只有“先发制人”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并毁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是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合法战争的逻辑,颇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可见美国不但垄断战争,而且垄断了发动战争的理由。小布什在 2004年7月4日再次强调,萨达姆是美国“先下手策略”产生的最大效果。此话一出口,在现场听取布什演讲的共和党支持者立刻高喊“请你再干四年,再干四年”。尽管场面很热烈,但布什政府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宣称萨达姆同“基地”组织来往很深的说法都查无实据。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二十万美军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显然就是这个令人质疑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证明是成立的。而据“纽约时报”报道,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经得到萨达姆总统已经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情报,但“并未引起重视”。可见,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莫须有”的借口罢了。
如果仔细考察一个多世纪以来爆发的战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较大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之后必然爆发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海湾战争如此,伊拉克战争同样如此。这其中必由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建立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剩余产品很少。而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参加竞争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大量的商品堆积。但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却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使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了,而商业和信用的发展反而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是情况,产生虚假的社会需求,最终导致商品“相对过剩”。因而,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过剩经济”。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相对过剩的结果和消除过剩的一种消极办法。衰退期间,社会矛盾突出,商品积压,生产下降,国家必须承担消除过剩、刺激生产的责任。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军事费用开支。军备及军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消耗大量的“过剩”物资,另一方面则可以加速军事科技向民用企业的转移,顺应衰退期间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要求。国内矛盾的突出和军事力量的膨胀,这两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使某些大国的“鹰派”产生靠战争走出衰退“泥潭”的动机。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使美苏争霸的天平暂时失衡,美国被迫采取守势。随后的“星球大战”计划之所以拖垮了苏联而没有拖垮美国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经济体制不同。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军备竞赛既可以加强军事力量,又可以消费过剩产品,降低衰退幅度,刺激经济复苏。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也称为“短缺经济”,其特征是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着短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存在着“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在这种体制下进行军备竞赛只能使短缺雪上加霜,导致经济崩溃。因此,经济体制不同,军事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截然不同。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能越打越富,而苏联越打越穷,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的起因和根源各不相同,在古代,一个美女,甚至一句话都可能引起战争,当然,也可以因其“化干戈为玉帛”。在近代,争夺势力范围和销售市场是战争的主导。在现代,经济衰退则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反而成了医治衰退的“药方”。
伊拉克和萨达姆成了美国振兴经济的牺牲品。
回答:2007-01-01 23:08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太精彩了!!!
3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6条回答
评论 ┆ 举报

大孔景元
[大师]
面太大,捡个主要的问,别的自学
回答:2007-01-01 15:32
评论 ┆ 举报

zyfujian
[新手]
中东他们那些派别要夺取政权所以天天打来打去
伊拉克的石油引起了美国的兴趣
其他的不懂
回答:2007-01-01 16:07
评论 ┆ 举报

天幕主持
[学者]
中东的什叶派和逊尼派是穆斯林的两个宗教派别。逊尼”和“什叶”都音译自阿拉伯语,前者意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后,接受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后者意为“追随者”,特指第四大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在伊斯兰社会的领导权问题上,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和以后的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哈里发的合法性;什叶派则认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伊斯兰社会应该由阿里及其后裔领导,他们被尊称为伊马目。在教义方面,什叶派将信伊马目作为基本信条之一,而逊尼派对此却不予承认。由于在伊马目的数目和人选上存在分歧,什叶派又分为不同支派。其中主流为十二伊马目派,此外还有伊斯马仪派、宰德派等非主流派。目前,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在黎巴嫩、也门、土耳其、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叙利亚、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也有一定数量。
萨达姆·侯赛因 (Saddam Hussein) 1937年4月28日出生于伊拉克萨拉赫丁省提克里特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丧父,靠叔父抚养成人。1960年,他前往埃及开罗大学攻读法律。
萨达姆20岁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很快成为该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长期担任党的地区领导机构副总书记职务。
1969年,萨达姆当选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他出任伊拉克总统,并兼任伊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
1980年,萨达姆领导伊拉克同邻国伊朗进行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引发海湾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对伊发动战争。4月9日,美军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同年7月22日,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被美军打死。
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抓获。2004年1月,美国宣布萨达姆为战俘。同年6月30日,萨达姆被美英联军“正式移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7月1日,伊拉克特别法庭开始对萨达姆进行审判。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萨达姆因在1982年躲过杜贾尔村暗杀后对当地村民采取报复行动,杀害了143人,犯有反人类罪被判处绞刑。同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处死。
个人认为,萨达姆是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支持下取得政权并当政的,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西方援助。然而,好战的萨达姆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不甘寂寞攻打了美国的盟友科威特(历史上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而得罪了美国。从而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恶魔、法西斯,因为萨达姆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美国才会不择手段地要消灭萨达姆,和萨达姆在国内做过什么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美国捏造的政治借口。
南斯拉夫,是由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马其顿后、塞尔维亚组成的联盟共和国。北约攻打南联盟,是以支持科索沃自制或独立为借口的。真正的政治目的是:南斯拉夫是北约南扩的一个障碍。所以北约就不择手段地肢解南斯拉夫联盟。
回答:2007-01-01 16:47
评论 ┆ 举报

998yuanfen
[新手]
中东的是两个民族夺执政权!萨达姆屠杀族人 !老美打伊拉克为石油!两伊战争为了是争创石油和领土!是南联盟的民族矛盾引起的
回答:2007-01-02 07:57
评论 ┆ 举报

米粒饭团
[新手]
打伊拉克有2个目的:1是因为石油.2是威胁到伊朗
回答:2007-01-02 16:06
评论 ┆ 举报

naijin8li
[新手]

不錯 打伊拉克有2个目的:1是因为石油.2是威胁到伊朗
回答:2007-01-04 14:4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