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 “丝路明珠”,并于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历史·特色
“十二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在(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发展并形成了两只文学,即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北部高昌回鹘王国佛教维吾尔文学,和以喀什葛尔为中心的南部黑汗王朝伊斯兰文学,产生和发展了两种文学语言(尽管两种文学语言的差别并不大)。公元十四--十五世纪左右,当北部吐鲁番等地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这两只文学才合二为一,于是统一的近代维吾尔文学(即所谓察哈台文学)诞生了。
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化特别是文学语言的统一,为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的文学家、诗人和音乐家及文学艺术作品,《十二木卡姆》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十二木卡姆》的诞生,就要提到在叶尔羌汗国的王宫中一个重要人物--可德尔汗,他是当时中亚一带著名的音乐家,也是王宫中的高级乐师。此公不但精通音乐,在维吾尔族及中亚、西亚的历史、哲学、诗歌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
建立于十五--十六世纪的叶尔羌维吾尔汗国,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创建者赛义德汗在推广统一的维吾尔文化和文学方面发挥过及其重要的作用。阿布都热西提汗继承王位后,更是热衷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其本人也是一个通晓哲学、诗歌与音乐的文化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具有超凡的艺术才华的乡村女子--阿曼尼萨汗,受其诗歌与音乐才华的感染,汗王将她娶入王宫,做了妃子。《十二木卡姆》就是在王妃阿曼尼萨汗的倡导下,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主持下,宫廷乐师可德尔汗的实施下得以完成的。这一文化项目是建立在维吾尔族丰厚的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取材于维吾尔族民间的"木卡姆"及民歌资源,经过系统地加工、编辑和整理而形成的一个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音乐套曲,演奏全套曲目需要24个小时。因此,《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完整的系统的音乐著作。
然而,《十二木卡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著作,其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内容包含的丰富资源、音乐形式上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整个创作过程,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凝结着它的创作者们的知识、智慧和技能的音乐经典著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宫廷音乐大典。它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是人文与历史的产物,这才是《十二木卡姆》的内在价值和应该享有的文化地位。在文化产品中,创作者的思想历程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这种丰富的人文思想意识及其形成过程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十二木卡姆"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十二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
“十二卡姆”又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其歌词主要归功于察合台时期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依、诺毕提、麦西热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从阿曼尼莎汗将纳瓦依、傅祖勒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依、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卡姆":如《热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纳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诗:
"爱的秘密,问那些离散两绝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问那些掌握着幸运的人。爱情不贞,就是命运对我们的注定;欺骗和背信,问那些缺乏慈爱的人。时间的辛劳使我们消瘦又苍老;美丽的力量,问那些拥有青春的男女。孤独的滋味,富贵有权的人不懂;穷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处境--爱侣们只有等待死亡来临,谁能下死亡的判决,是那残横的暴君。被猜忌的爱侣们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会知道,要请教我这样的坏人。朋友们!纳瓦依生活在爱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问那里来的旅群。"
"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唱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现状与发展
由于《十二木卡姆》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造成它很难在民间广泛流传,估计在当时的汗国可能也采取过禁止《十二木卡姆》流传民间的措施。后来由于汗国的崩溃,艺人流散到民间,《十二木卡姆》音乐也随之流入民间。尽管费劲周折,《十二木卡姆》毕竟得以存活。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仍然制约着他的发展和传播,就是说,它很难自给自足,发展壮大。现在,新疆的木卡姆艺术团体仍然靠政府拨款维持生计,演员的各种条件和待遇也就可想而知。前一个时期,有人曾幻想,《十二木卡姆》也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泛流传,创造效益,所以人为地改变了《十二木卡姆》的乐曲节奏和配器方法,并美其名曰"木卡姆迪斯科","木卡姆轻音乐",结果并没有取得拟想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因素。
所谓音乐的特殊性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特殊的音乐体裁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方法,特殊的乐器及演奏团体,特殊的受众及演出场所。只有掌握了这些特殊性,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十二木卡姆》自己的特殊空间。
同时,由于《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大多采用了当时十几位诗人的诗歌体裁,又是用中世纪维吾尔族语言风格而创作,所以可介入性不强,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构成很强的吸引力。求知是每个人的欲望,只是群体差异造成人们追求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可以找到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群体,那么《十二木卡姆》是绝对有市场的。在这一过程中,阐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为听众提供介入点,帮《十二木卡姆》不但是一个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瑰宝,但是,这取决于当代《十二木卡姆》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历史和文学作品;并为商家提供商机。
《十二木卡姆》不但是一个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瑰宝。伴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的成功,这一民族瑰宝将会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将得以发展和重获瑰丽新生。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回答:2007-05-19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