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注明转自外交部网站)
国 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面 积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但由于1948-1973年间爆发了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1994年5月和1995年2月以分别从加沙和所占约旦领土撤军。从1995年10月起至年底,以军先后撤出位于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利亚、伯利恒、拉姆安拉等六城市。1997年1月,以撤出希伯伦市80%地区。1998年10月,以巴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1999年9月以巴签署执行怀伊协议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但该备忘录迄未得到全面执行。2005年8月,以实施“脱离计划”,单方面从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撤出犹太定居点和军队。现在以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人 口690万(2005年中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为526万,占76%(约占全世界1300万犹太人的40%),阿拉伯人为135万,占20%、另有少量德鲁兹人和贝都因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4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 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全部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市人口约70.5万(2004年统计)。平均气温16℃。
国家元首总统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2000年8月1日就任。
重要节日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犹太新年(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3、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独立日(约公历5月)。
简 况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度为198公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政 治2001年2月,利库德集团主席阿里埃勒·沙龙在总理特别选举中获胜,当选以第29任总理。2003年1月,沙龙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与变革党、全国联盟党和全国宗教党组成联合政府。2005年1月,利库德集团与工党及圣经犹太教联盟组成新的执政联盟。11月,因工党退出,联合政府解体。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前进党。12月,以议会解散,定于2006年3月28日提前举行大选。沙龙担任看守内阁总理。2006年1月4日,沙龙突发中风入院,昏迷不醒,原副总理奥尔默特被任命为代总理。
【宪法】没有正式的成文宪法,仅有《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政府法》、《国家经济法》、《国防军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国家审计长法》、《人的尊严与自由法》和《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议会】是以色列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选举总统、议长等。下设由议员组成的一些常设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一院制,由120名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每4年选举一次,在第4年的犹太教历8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选举采用一票间选,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选民只需将选票投给各自支持的政党,获得2%以上选票的各政党根据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得票最多的政党主席即当选总理,负责组阁。2005年12月,以第16届议会解散,新一届议会选举订于2006年3月28日举行。
【政府】2005年11月,工党退出执政联盟,看守内阁由前进党和利库德集团组成。2006年1月,利库德退出看守内阁。目前看守内阁完全由前进党组成,主要成员有:代副总理兼工贸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和社会福利部长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外交部长兼移民吸收部长和司法部长齐皮·利夫尼(女)(TZIP LIVNI),国防部长沙乌尔·穆法兹(SHAUL MOFAZ),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兼科技部长罗尼·巴龙(RONNIE BAR-ON),住房与建设部长兼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长齐夫·波依姆(ZE’EV BOIM),卫生部长兼内格夫和加利利发展部长雅可夫·埃德利(YA’AKOV EDERY),公共安全部长兼环境部长吉东·埃兹拉(GIDEON EZRA),总理府事务部长查黑·哈内戈比(TZACHI HENEGBI),旅游部长兼通讯部长亚伯拉罕·赫尔西森(ABRAHAM HIRSCHSON),交通部长兼教育、文化和体育部长梅厄·谢特里特(MEIR SHEETRIT)。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6个区及首府分别为:
耶路撒冷区 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维夫区 特拉维夫(TEL AVIV)
中央区 拉姆拉(RAMLA)
海法区 海法(HAIFA)
南部区 贝尔谢巴(BEER-SHEBA)
北部区 拿撒勒(NAZARETH)
DD皈依仪式的人才能被承认为犹太人。
【重要人物】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总统。1945年生于伊朗,1951年移民以色列,获希伯来大学经济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早年投身政治活动,曾任希伯来大学加哈尔党(利库德党前身)学生组织主席。1969-1981年两度出任马拉凯市市长。卡为利库德集团成员,1977年至2000年任以第九至第十五届D业部门门类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宝石加工,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钻石加工等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注重对科技研发的投入,2004年,全国共投入研发资金43亿美元,占GDP的4.2%。(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英国经济季评)
公路:总长度17202公里,特拉维夫、海法与耶路撒冷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全国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52万辆,货车33.7万辆,出租车1.57万辆。公共汽车1.16万辆。
D
【财政金融】2004年外汇储备257亿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为204亿谢克尔(约4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8%,政府税收为1462亿谢克尔(约342亿美元)。(资料来源:同上)
【对外贸易】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国内资源缺乏,因此,以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本国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而以出口高、尖、精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推动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半数用来出口。以周边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远方市场,26%的出口物资运往欧洲联盟各国,38%运往美国,18%运往亚洲。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2004年以进出口总额为7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405亿美元,出口额337亿美元,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0%、21%和17%。贸易赤字为68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23个。先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农产品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等国提供的普惠制(GSP)待 遇。 【国名】 黎巴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banon)。
【面积】10452平方公里。
【人口】460万(2004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首都】 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80万(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
【国家元首】总统:埃米勒·拉胡德(Emile Lahoud),1998年11月24日就任。
【重要节日】独立日11月22日。
【简况】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北部邻叙利亚,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
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因国家权力分配产生的矛盾激化,内战爆发。1989年10月,伊、基两派议员达成“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政治权力。1990年,黎内战结束。
【政治】1998年拉胡德总统上台后,努力消弭内战造成的教派、宗派、党派的隔阂,收到一定成效。2004年9月,拉胡德总统推动黎内阁与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延长总统任期3年;10月,哈里里政府辞职,卡拉米受命重组内阁。2005年2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卡拉米数度组阁未果,黎政局持续动荡。4月15日,拉胡德总统授命米卡提组阁。19日,米与拉协商后宣布组立由14人组成的小型政府。5月29日至6月19日,黎分四阶段举行议会大选,哈里里之子萨阿德领导的“未来阵线”赢得近60%议席。7月19日,前财长福阿德•西尼乌拉完成组阁。
【宪法】1926年5月23日颁布,后经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1995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2004年9月2日,议会再次修改宪法第49条,同意拉胡德总统延任三年。
【议会】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原设99个议席,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据“塔伊夫协议”,黎政府于1991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一半的108名议员。1992年7月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128个。本届议会于2005年6月选举产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议员各占一半,现任议长纳比·贝里(Nabih Barri)于1992年11月当选,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三次连任。
【政府】7月19日,前财长福阿德•西尼乌拉完成组阁。内阁主要成员为: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埃利亚斯·米歇尔·穆尔(Ellas Michel Murr),外交与侨民事务部长法齐·萨鲁赫(Fawzi Salloukh),财政部长杰哈德·艾兹欧尔(Jihad Azour),电信部长马尔旺·哈马德(Marwan Hamadeh),司法部长查勒尔·利兹克(Charles Rizk)等。
【行政区划】全国分八个省:贝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亚省、阿卡省、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省。
【司法机构】 法院分为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还有处理婚丧、遗产继承等问题的宗教法庭。
【政党】黎党派林立,但因力量分散,目前无一党占绝对优势。主要政党有:
(1)黎巴嫩长枪党(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1936年11月成立,基督教马龙派政党。2001年10月,卡利姆·巴格尔杜尼当选该党主席。
(2)自由国民党(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1958年9月成立,其成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主席杜里·夏蒙(Dory Chamoun)。
(3)“阿迈勒”运动(“Amal”Movement):1974年成立,前身为“被剥夺者运动”。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组织,曾拥有民兵约6000人,部分已解散,余部集中在黎南部。主席纳比·贝里(Nabih Barri)(现议长)。
(4)社会进步党(The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1949年5月成立,为穆斯林德鲁兹派政党,有党员约6000人。1980年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主席瓦立德·琼布拉特(Walid Joumblatt)。
(5)黎巴嫩共产党(The Lebanese Communist Party):1924年成立,1948年被宣布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有党员3000人。总书记赫利德·哈达德。
(6)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Organization of Communist Action Lebanon):1970年由黎巴嫩社会主义者运动和社会主义黎巴嫩合并而成。主要领导人穆赫辛·易卜拉欣(Mohsen Ibrahim)。
(7)叙利亚民族社会党(The National Syrian Social Party):1932年成立。1987年9月该党分裂为两派。
(8)真主党(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1992年2月18日,谢赫·阿巴斯·穆萨维总书记被炸身亡,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当选总书记。
【重要人物】埃米勒·拉胡德:总统。1936年1月10日生于黎巴嫩山区省麦顿县巴布达特镇,出身军人世家,其父为黎开国元勋之一。1959年毕业于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后历任舰长、总司令副官、后勤处长、人事局长、黎军总司令办公室主任、国防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4年授海军准将。1989年11月,拉被任命为黎军总司令,晋升中将。1990年奉命重建军队。1998年10月15日,黎议会选举拉为第11任总统,11月24日拉宣誓就职,2004年9月,黎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拉任期延长三年。已婚,生有2子1女。能讲英、法、亚美尼亚语。
福阿德•西尼乌拉:总理。1943年生于赛达,伊斯兰教逊尼派,贝鲁特美国大学商业管理学士、硕士,长期从事金融、财政工作,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1967-1992年担任花旗银行、信贷银行、地中海银行、黎巴嫩银行、黎银监会等金融机构的重要领导职务。1992、1995、1996年三次出任主管财政的国务部长。2000、2003年两次出任财长。2005年6月30日,被新议会126名议员提名为新总理人选。已婚,有三个子女。
纳比·贝里:议长。1938年生于塞拉利昂,穆斯林什叶派,希望运动主席。毕业于黎巴嫩大学法律系,后在法国进修。1963年任黎全国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并担任过世界爱国学生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后担任黎伊斯兰什叶派最高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希望运动”主席。1984年4月30日,被卡拉米内阁任命为水、电、司法、南方、重建事务国务部长。1989年11月,在胡斯内阁担任水、电资源、住房、合作部长。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在卡拉米内阁任国务部长。1992年10月21日当选为议长,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三次连任该职。贝曾于2001年4月访华。两次结婚,有9个孩子。
【经济】 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商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贸易、金融、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内战结束后,黎政府着手进行经济和行政改革,全面开展重建工作,但改革措施进展缓慢。2004年黎经济形势略有好转,外贸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所增加,巴黎国际援黎会议承诺的贷款陆续到位。2005年9月,国际援黎会议筹备会在纽约召开,决定在贝鲁特召开国际援黎会议,国际社会将根据黎政府的经济、政治改革计划做出相应的援助承诺。但黎债务负担依然深重,赤字居高不下。
公共债务(2004年):350.3亿美元
外债(2004):168亿美元
财政赤字(2004年):约14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27.14%。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218亿美元
人均GDP(2004年): 474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4年): 4%
通货膨胀率(2004年): 1.5%
货币名称:黎巴嫩镑
汇率(2004年): 1美元=1507.5黎镑
外汇储备: 117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 贝鲁特曾是中东金融中心,外汇和黄金可自由买卖。至2002年,黎全国有银行72家,其中商业银行65家,各类分行和分支机构多达730个。黎第一大银行为黎巴嫩中央银行,由政府控制,负责发行货币。黎银行多为私人所有,其中较大的有奥狄银行、黎巴嫩-法国银行、毕卜鲁斯银行等。2001年黎银行业收入占GDP的9%。
【对外贸易】 外贸在黎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实行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相协调的外贸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提供充分保障,开展经济外交,引进资金。2000年11月30日黎政府宣布大幅度降低关税,将95%进口商品的关税降至5%-7%。出口商品主要有蔬菜、水果、金属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玻璃制品和水泥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美国、中国、法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叙利亚。
(资料来源:黎巴嫩报刊)
【人民生活】 2004年人均GDP为4740美元。2002年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出生率千分之二十八。至2003年,黎共有医院161所,床位约9700张,注册医生约4000人,医护人员共约2万人。
【军事】 政府军由陆、海、空三军组成。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内战中军队分裂。1984年组成“六人军事委员会”,与总司令共同掌握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体制。义务制服役期限为18个月,志愿制至少签3年合同。2001年,国防预算为5.9亿美元,占总预算的9%。
总兵力约6.5万人。由法国和美国负责提供武器和训练。陆军 5.2万人,编成11个旅和4个特种兵旅,装备坦克272辆、装甲运输车1400辆、火炮328门、反坦克炮218门、各型高炮113门及反坦克导弹400枚。空军1700人,编成1个战斗机中队、3个直升机中队和1个教练救援机中队。装备战斗机2架和直升机4架。海军约2000人,装备7艘巡逻快艇和2艘登陆艇。内部治安军8000人,装备有50辆装甲车、6艘巡逻艇。总司令米什阿勒·苏莱曼中将。
【教育】 黎全国有中小学2305所,在校学生100万,教师5万余名。公立学校1300所,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人数的51.72%,学生占32.94%。其它还有私人免费和私人收费学校。综合大学4所,相当于大学和大学预科的学院20多所。黎巴嫩大学是唯一国立综合大学,1953年创建。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创办于1960年。贝鲁特美国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建于1866年,用英语讲课。贝鲁特圣·约瑟大学,1881年建立,用法语讲课。
【新闻出版】 黎以中东新闻中心著称。全国各类报刊有600余家,其中52家政治性日报。主要日报有《白天报》,发行量约4万份;《使节报》发行量5万份;《旗帜报》发行量6.2万份 ,其中在黎发行2.95万份;《家园报》发行量1.4万份;《安瓦尔报》发行量5.8万份。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星期一早晨》等。
通讯社: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是唯一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2年,属新闻部领导。每日发阿、英、法3种文字的新闻稿,只报道黎国内官方消息。中央通讯社为私人通讯社,创立于1982年9月。每日用阿文报道黎国内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消息。《中东报道》是私人通讯社,1977年创办。除周末外,每日发黎国内、外消息英文通讯稿。周末有综述和新闻分析内容的专刊。在开罗和华盛顿设有分社。
广播电台:黎全国现有140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娱乐性电台。其中,黎巴嫩广播电台为国家广播电台,属新闻部领导。其前身是“东方电台”,始建于1938年。1962年开始增用阿、法、英、西和葡语对外广播。内战爆发后,由于经济困难,该台被迫停止对外广播。“祖国之声”电台为黎伊斯兰教逊尼派慈善基金会于1984年创办。每天广播20个小时,除英语新闻节目外,主要用阿语广播。“人民之声”电台为黎巴嫩共产党于1987年创办,每天广播18小时,每隔半小时有一次新闻节目。在开罗、巴黎、伦敦和莫斯科派有常驻记者。
电视台: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78年。属黎巴嫩电视公司所有,政府仅有一半资本,但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每天有两套节目,每套播放10小时,用阿、法和英语播放新闻节目,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节目则以阿语为主。未来电视台,创办于1992年,由已故前总理哈里里创建,是黎目前第二大电视台,2001年5月与沙特的MBC电视台合并。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该台系私营电视台,有两套节目,其中一套称为“C33”,以法语节目为主,除播放本国编制的新闻节目外,还转播法国“TV5”电视台的法语新闻节目。灯塔电视台,由黎真主党开办,创办于1991年,是该党的宣传喉舌,节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很强。
【对外关系】 黎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外强调其阿拉伯国家属性,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在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加强团结,调整与叙利亚关系,积极发展同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国的关系。重视同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回答:2006-08-02 01:44
修改:2006-08-02 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