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法语沙龙 | 英语沙龙 | 德语沙龙 | 西语沙龙 | 韩语沙龙 | 日语沙龙 | 俄语沙龙 | 意语沙龙 | 外语论坛 | 葡语沙龙 | 瑞语沙龙 | 阿语沙龙 | 热卖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外语沙龙 >> 阿语沙龙 >> 疑难解答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阿里妈妈广告位
佩特拉约建于什么时候?           ★★★★
佩特拉约建于什么时候?
作者:提问者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4-26 17:58:00

世界遗产博览会
[新手]
佩特拉约建于什么时候? 0分
回答:12   浏览:258   提问时间:2007-04-26 17:58
佩特拉约建于什么时候?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有来无回
[紫微星]
佩特拉
佩特拉古城,峡谷中的城市佩特拉(Petra)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名称】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但几年之后,当柏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佩特拉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这个事件发在生古代希伯菜人从埃及出 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

【历史沿革】

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也有译为“纳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的东部,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这是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些墓碑群曾被认为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它们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聪明的纳巴泰人选择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地理位置】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便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城市建筑】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宝库”卡兹尼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后期建筑风格。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另一资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卡兹尼名为“宝库”是因为传说这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约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古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一位学者旅游此地是这样描绘佩特拉的: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锡)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锡)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锡)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现代】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之一。首批当代考古队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庙宇,研究者们确定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的建筑风格,展示出一个多国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风貌。

1985年佩特拉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作为约旦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第一份文化遗产。

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无论你走到佩特拉的何处,你都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谜。这里有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愿考古学家和研究历史的学者向我们揭示更多有关佩特拉从史前到伊斯兰时代的历史。ACOR总裁于1994年这样说,“佩特拉城几乎还未被人触及过,我们期望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等待着我们,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

另外,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曾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又名《圣战奇兵》),以与考古学家们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screen.width*0.35) this.width=screen.width*0.40">
回答:2007-04-26 18:0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其他回答 共11条回答
评论 ┆ 举报

霞影纱
[紫微星]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screen.width*0.35) this.width=screen.width*0.40">
回答:2007-04-26 18:00
评论 ┆ 举报

雁过留声
[智者]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米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 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回答:2007-04-26 18:09
评论 ┆ 举报

尚未进入总排名
[新手]
您好!

世界遗产【阿拉伯半岛及中东】约旦
约旦:佩特拉
------------------------------------------------------------------
中文名称: 佩特拉
  英文名称: Petra
  国家: 约旦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5
  批准标准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佩特拉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米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 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screen.width*0.35) this.width=screen.width*0.40">
回答:2007-04-26 18:21
评论 ┆ 举报

北方大葱
[文曲星]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回答:2007-04-26 19:42
评论 ┆ 举报

碧天孤鸿
[文曲星]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回答:2007-04-26 21:06
评论 ┆ 举报

芦柑
[学者]
佩特拉古城,峡谷中的城市佩特拉(Petra)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回答:2007-04-27 07:02
评论 ┆ 举报

豆豆菜
[先知]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
回答:2007-04-27 08:57
评论 ┆ 举报

我_wo_我
[学者]
佩特拉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 (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的圣地,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在它的220个历史建筑物中,有著名的岩石圆顶寺,建于7世纪,外墙装饰有许多美丽的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三大宗教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的殉难地。哭墙分隔出代表三种不同宗教的部分,圣墓大堂庇护着耶稣的墓地。
  
  耶路撒冷是块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朝圣者。
  耶路撒冷享有世间唯一的殊荣,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视其为圣城。
  犹太人从"托拉"(希腊语"五经"一词的希位来语译文,指《旧约》之首五卷)获悉,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终将出现在锡安山(昔日一度被称为"大卫城"的耶路撒冷的七块高地之一)上,那时候,所有民族都将融合为一。为了尽可能接近于实现这一预言,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教徒都梦想着死后能安葬在这一圣山旁的墓地里。经文中写得很清楚,直到那时,犹太人都应当仍然是"一个神圣的国家,一个祭司的民族",而不与其他国家融合为一。这是建立一个既为世俗王国,又系宗教王国的以色列国家,其"永恒的"首都均为耶路撒冷的根本理由之一。
  基督教徒引证的是《新约·启示录》,并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终将变为天堂。除了十一、二世纪,在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建起的短暂的"耶路撒冷王国"而外,基督教徒从不考虑该城的政治地位。他们崇敬耶路撒冷,仅仅是由于它在基督教诞生过程中起过的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回忆。须知正是在耶路撒冷,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托胎人形来拯救世界,经历了他人间生活最痛苦也最壮丽的时刻,尤其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死后的复活。
  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信徒们则期待着穆罕默德在圣殿广场上降临,去会见易卜拉欣、穆萨和耶稣(《古兰经》)上的耶稣只是一位先知),并作为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预言者同他们一起祈祷。不过,对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的意义还不止这些。耶路撒冷,作为穆罕默德那次骑着牝马被带往天国的神秘夜行的目的地,乃是仅次于麦加和麦迪那的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鉴于此事已有《古兰经》记录在案,因而被视为绝对真理:"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迹象。"(《古兰经》第十七章)
  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万属于这三大一神教的虔诚的朝圣者,潮水般涌向耶路撒冷,把这座圣城变成一幅色彩斑谰、汇聚了各色人等的油画作品。实际上,主要圣地都集中在旧城一个由四公里城墙围起来的相对狭小的区域内。旧城(东耶路撒冷)有四个区(犹太人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徒区和亚美尼亚人区),在以色列国建立并发生第一次阿以战争的1948年到1967年六日战争被以色列占领这段时间里,由约旦人统治。自1967年以降,则由以色列人统管朝圣过程。
  一、哭墙
  圣殿山是犹太教徒最重要的一处圣地。保护至圣所的那座著名的大殿是希律一世(大帝)于公元前37年在由所罗门建造的第一圣殿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希律圣殿被古罗马提图斯军团毁于公元70年,其遗迹仅为一段12米高的基础墙,通常以"哭墙"闻名于世。以色列人发誓决不废弃"哭墙"。
  "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1967年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在圣殿地基附近近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学馆。
  二、庄严的圣地
  一度曾被犹太教圣殿占用的这块高耸的台地,而今已成为穆斯林的"庄严的圣地"。公元636年,耶路撒冷被哈里发欧麦尔攻占,他的继承人之一阿卜杜勒·马利克在那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八角形的清真寺,以遮盖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有过梦境的那块岩石。这也就是该建筑物之所以叫"岩石圆顶寺"的原因所在。诚如法国作家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在他的《从巴黎到耶路撒冷旅行记》中所记述的那样,史允许穆斯林登上这块台地,如果说19世纪的法国旅行家皮埃尔·洛蒂曾拥有在"岩石圆顶寺"下散步的特权,那是因为他获得了耶路撒冷帕夏的特许。
  "岩石圆顶寺"今天已对所有的人开放,只除了星期五这一穆斯林会众的特殊祈祷日,以及伊斯兰教的各重大节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的"圣纪"、表示斋月结束的"开斋节")。不过,"岩石圆顶寺"不举行集会,集会地点在附近的艾格撒清真寺,后者大致也建于同一时期。
  艾格撒清真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东方各国的信徒。他们与清晨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边远小村乘车而来的巴勒斯坦人混杂在一起。早晨的气氛都相当宽松,但到星期五就紧张了,因为"庄严的圣地"的入口被部署在木质大门对面的以色列士兵严加看守了起来。许多信徒不是因为有活动分子嫌疑,就是因为人数太多,而被禁止入内。被拒之于门外的人们只能起挤在附近的街道上进行祈祷。
  三、圣墓
  基督教朝圣者在基督教各主要节日期间涌入耶路撒冷,复活节则由于彼时彼刻令人回想起一些重大事件而朝觐人数最多。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圣墓大堂。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开始兴建的这座庞大、阴暗的建筑,盖在髑髅地即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的那个小山包上,五十步开外即是基督墓地,三天之后他又在这里升天。夏多布里昂记述道,这座大堂"由几座建在高低不等的地基上的教堂组成,用许多灯照明,显得特别神秘。阴暗是那儿的主调,能保持心灵的虔诚并进行反省。"
  几百年来,不同教派的统治集团都争相守护这些基督教的圣地。由于无法达成协议,只好弄了个占有时间与空间的临时安排:其间,方济各会的"圣地守护人",与希腊和俄罗斯的高级主教们、埃及及埃塞俄比亚来的科普特者和阿比西尼亚的修士们、黎巴嫩来的马龙派教徒和麦尔基派教徒行、叙利亚和伊拉克来的亚美尼亚教会和聂斯托利教派的祖父们之间,都曾有过交往。除了这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教派外,更有英语世界的诸基督教派,其中包括摩门教、英国圣公会及其他新教,尽管他们对这些圣地其实并无任何权利可言,但也各占着一份历史、文化和礼拜仪式方面的遗产,所以都着意保护,唯恐有失。
  苦路祈祷,即穿过狭窄街道--而街面上商店依然开门营业--的复活节仪式队列行进("苦难的历程"),经常是在一种无可名状的混乱中进行的。作为对这种难堪局面的反应,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朝觐者宁可选择"落令时节"来拜访耶路撒冷,那样,他们倒可以充分享受他们所弥足珍贵的那种圣地的宁静。
  信仰之路
  为了对耶路撒冷这一跨国家、跨文化和跨宗教的重要城市的地位表示赞颂,并使该城成为各族人民间和平与理解的中心,联合国教产文组织推出了一个"信仰之路"项目,作为"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1年出台的该项目由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和平对话而获得了新的意义。教科文组织跨文化项目处主任杜杜·迪耶纳先生指出,该项目有可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新的机会,通过努力重新发现昔日这三个一神教之间所形成的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而对这一和平进程有所促进。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米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 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http://www.thlt.com.cn/bbs/read.php?tid=5795
回答:2007-04-27 12:18
评论 ┆ 举报

溜溜哒哒
[学长]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有人称这为修道院,也有人称之为庙宇。

这是又一座类似于宝库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高40米,宽46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种观点的人认为,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会脱口说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参考文献:百度
回答:2007-04-27 22:37
评论 ┆ 举报

沁雨
[先知]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
回答:2007-04-28 11:01
评论 ┆ 举报

母亲节
[新手]
佩特拉约建于公元前300年
回答:2007-04-29 11:25
没找到针对您问题的答案?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希望在我们为您集成的Google搜索上您可以查到于您所需要的内容
Google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本站简介 | 成都地图 | 在线翻译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 
    外语学习沙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2005 外语沙龙 外语学习网-外语沙龙为外语爱好者提供外语学习交流的网上空间,本站提供免费外语歌曲,试题,外语在线翻译,学习听力mp3等资料下载。
    本站广告 招租中,在本站投放广告针对性较强,有较高的回报!
    蜀ICP备05005342号
    信息备案:蜀ICP备05005342号
    信远互联工作室 站长:寒江
    联系邮箱:monf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