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德国简史(二)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国的盛衰》关键词:德语 1.德意志国家的建立 东法兰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919年,萨克森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919—936在位)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亦称奥托王朝:919—1024)在德意志的统治。也有部分史学家把919年视为德意志史的开端。 海因里希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Otto .:936—973在位)于936年继承王位,利用教会势力,继续巩固和加强王权,打击世俗大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并于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从此德意志王国便称为“罗马帝国”,以后又加上“神圣”和“德意志民族”的字样。自16世纪起,它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实际上.它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史称奥托一世建立的“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962—1806)。 从919年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王朝的建立到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德国封建社会时期。从卡尔大帝时代沿袭下来的采邑制,这时已发展为封地,成为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由于领地大小不同,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形成了金字塔的等级制度。它的顶端是皇帝和教皇。皇帝管辖世俗封建主侯爵、公爵、伯爵、男爵。教皇管辖教会封建主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它的中上层是小领主和人数众多的骑士,它的下层是自由农民和半自由的或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2.德意志皇权的衰落 在德国封建社会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拥有给皇帝加冕的特权。因此德国皇帝力图讨好或控制教皇和教会,使之为加强皇权服务。地方封建主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则借助教皇和教会的力量削弱皇权。而罗马教皇为夺取最高领导权,往往站在地方封建主割据势力一边,向皇权挑战。皇帝和教皇争夺授圣职权的斗争,实质上是争夺教会权力和捐税收入之争。这种斗争前后持续数百年之久。海因里希三世时德意志王室的权力达到最高峰,海因里希四世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显得软弱无力。1077年海因里希四世的卡诺沙忏悔之行(Bußgang nach Canossa)成为历史上世俗权力屈服于教会权力的象征。这两种权力的斗争是德国长期陷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德国中世纪史的重要标志。 在萨克森王朝、法兰克王朝(亦称萨里安王朝:1024—1125)和斯陶芬王朝(Staufer:1138—1254)统治的306多年间,德意志皇权比较巩固和强大,特别在斯陶芬王朝时期,皇权达到顶峰。那时的教会服从和支持皇权,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受到抑制,中央权力得到加强。自13世纪后半叶起,皇权开始衰落。1254至1273年是德意志皇位空缺时期。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当选为德意志国王。选举组成。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四世(Karl IV.:1355-1378在位颁布“黄金诏书”(Goldene Bulle),承认7个选帝候有选举皇帝的权力,地方封建主在其统治地区内有绝对的君主权,其中包括行政权、关税权、司法权、铸币权等。由于在邦内排除了国王的审判权,所以选侯们几乎享有和国王同等的地位。这样“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皇权已名存实亡,帝国只是由各自独立的几百个封建邦国组成的结合体。 1273年后,各邦君主为争夺皇位而相互倾轧,争斗不休。其中最重要的君主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er)、巴伐利亚的魏特尔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er)、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Luxemburger)以及后来后上的普鲁土霍亨素伦家族(Hohenzollern)。自1438年起,帝国的皇位转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既是奥地利国王、又是帝国的皇帝。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06年帝国灭亡。但是争夺皇位的斗争并没有终止过。
3.帝国向外扩张 1096至1291年的两个世纪内,教皇和欧洲各国封建主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先后组织了7次“十字军东侵”(Kreuzzüge)。德意志帝国在斯陶芬王朝统治时期,绰号红胡子大帝(Barbarossa)即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1152-1190在位)曾率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使德意志皇权显赫一时。12至14世纪,德意志封建主不断向东方扩张.先后占领了东部斯拉夫人居住的梅克伦堡、马格德堡、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莫尔恩等地区,最后把德意志帝国疆域从易北河扩张到奥得河以东的普鲁土和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其疆土向东扩大了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德国领土的1/2以上。从此不再是莱茵河,而是易北河把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的普鲁士逐渐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邦国。
4.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2至13世纪,在罗马式建筑(Romanik)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哥特式建筑(Gotik)。始建于1248年、落成于1880年的科隆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1283年在弗赖堡建造了哥特式大主教教堂。在随后的皇权衰落过程中,地方势力、特别是城市势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德意志最早的城市,例如特里尔、科隆、奥格斯堡在古罗马时代就是罗马帝国的要塞或政治首邑,因此,它们被称为罗马人的城市。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2至15世纪又新建了一大批城市。在没有强大中央政权的条件下,各个城市为保护自身利益纷纷组成了城市联盟。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卢卑克、汉堡为首的“汉萨同盟”(Hanse).约有100多个城市加入该同盟。由于14至15世纪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各行各业都组织了行会,市民阶层的诗歌也随之兴旺起来。 卡尔四世于1348年建立了布拉格大学,这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波希米亚成为帝国的中心。 1450年,约翰内斯•古腾贝格(Johannes Gutenberg)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至15世纪末,在意大利、法国、荷兰、匈牙利、西班牙、英国、丹麦、瑞典等国都先后出现了德国印刷业先行者在当地开办的印刷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