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le资源 中文名称:世界名著 强盗 席勒 朗读版 英文名称:Schiller - Die Raeuber 资源类型:MP3 版本:白金珍藏版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简介:
年轻富有的摩尔伯爵,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卡尔追求平等、自由,而小儿子弗朗兹诡计多端、利欲熏心。
卡尔与父亲意见不合,而背井离乡,留下家中年迈的父亲和恋人艾米丽亚。此举正是弗朗兹所期望的,于是他想尽了办法让伯爵和艾米丽亚相信卡尔已经死掉,达到他独自继承巨额财富,霸占艾米丽亚的目的。
重病的伯爵被无情的小儿子,抛入荒野,而艾米丽亚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逼婚。此时,已经沦落成强盗的卡尔,想起家中还有两个自己牵挂的人,于是乔装回到了父亲的庄园,知道了弟弟的种种恶行,愤怒的他将枪口对准了亲人……
价格: 8,00欧元 出版:Universal Music 原著:Schiller, Friedrich von 推荐指数:
今年5月9日,是德国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席勒200周年忌辰。德国议会把2005年确定为“席勒年”。从去年下半年起,德国文学艺术界就开始着手筹备庆祝这一盛事。在德国各地为期一年的马拉松式的纪念活动中,他们将举办专题展览、戏剧演出、影视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我国也将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
约翰·克里斯朵夫·弗利德里希·席勒(1759~1805)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哈镇,就读于拉丁语学校和纪律严酷的军事植物学校。席勒比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歌德小10岁,席勒的早期戏剧创作活动,使德国再次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高潮,席勒与歌德亲密合作,使德国文学走向了辉煌的最高峰。
席勒生活的年代,德国当时还是分裂为300多个小邦的封建国家,经济落后,统治者专制横行,卖国求荣。席勒怀有伟大的爱国抱负,他愤怒地抨击鄙陋的封建社会,极力改变当时文学界效仿法国而形成的僵化教条的文风。他大力倡导提高国民素质,主张从国民教育入手;他倡导提高德国民族文学水平,使本民族文学逐步走向独立与强大。恩格斯在评论歌德、席勒时代的德国时认为,这个时期的德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在“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
席勒的一生不断与贫困和疾病作斗争,他以文学为武器,积极为反封建斗争服务,积极为鼓励人民的爱国热情服务。在德国面临拿破仑大军威胁时,席勒奋笔写出《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两部爱国主义剧本。席勒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奥里昂女英雄约翰娜团结人民、击退敌人的英雄事迹和14世纪初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公爵统治的斗争。剧本热情歌颂了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广大劳动人民。席勒的名剧《强盗》、《阴谋与爱情》在人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中推波助澜,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被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纳入《第九交响曲》,通过合唱形式传遍了全世界。席勒的作品,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歌德亲密合作为提高德国民族文学的国际地位,使之进入世界文学大国之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787年,席勒完成了反对专制主义、要求思想自由的剧本《堂·卡罗斯》之后,经歌德推荐,他担任耶拿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就转入了历史研究,写出了《尼德兰独立史》和《30年战争史》。接着,又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席勒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美学论文,其中《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最高水平的文艺论文”。他写出的《美育书简》、《秀美与尊严》,在文艺理论界也很有影响。
席勒在短暂的46年生涯中,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9部脍炙人口的剧本和许多不朽的诗篇,使世界文学宝库又增加了不少亮丽的色彩。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六七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20世纪以来,我国的蔡元培、郭沫若等许多仁人志士都从席勒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郭沫若曾翻译过席勒的巨著《华伦斯坦》三部曲。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戏剧家宋之的、陈白尘把席勒名剧《威廉·退尔》改编成话剧《祖国万岁》,剧中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着我国军民英勇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59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曾上演过席勒名剧《阴谋与爱情》,广受好评。目前,中央戏剧学院正在排练席勒的话剧《图兰朵》,中央音乐学院也将排演席勒作词的歌曲。
目前,世界性的“国际席勒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学术活动。在魏玛的歌德、席勒档案馆和席勒家乡马尔巴哈镇的席勒博物馆,都收藏有丰富的席勒研究资料。席勒创作生涯24年,现已出版了大量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席勒著作。我国在50年代举办过纪念席勒的活动。1982年,德语文学界也召开过有关席勒的专题研讨会。但我国在席勒研究上还比较分散。在席勒逝世200周年之际,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等单位5月9日举行了席勒美学研讨会;5月12日,在首都大酒店举办有各方面著名人士300多人参加的隆重纪念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将于9月举行国际席勒研讨会。席勒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胸怀伟大抱负,不屈不挠反对封建势力的勇猛精神,孜孜不倦追求正义、自由、博爱的人文精神,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席勒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也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Kurzbeschreibung Schillers 'Raeuber' von 1781 galten schon zu ihrer Entstehungszeit als unerhörte Radikaldramatik. Allein die Rahmenhandlung: Bruderzwist im Hause Moor. Franz, ein intellektuelles Scheusal sondergleichen, intrigiert gegen Karl, den vom Glück verwöhnten Lieblingssohn des Vaters. Ein gefälschter Brief genügt, und aus dem rousseauistisch angehauchten Sympathieträger Karl wird ein 'schäumend auf die Erde stampfender' angry young man, der sich auf ein verklärtes Räuberleben im böhmischen Wald einlässt. Von der Uraufführung 1782 an feierte dieses früheste Schiller-Stück mit seinen kraftstrotzenden Monologen sensationelle Erfolge auf der Bühne und riss immer wieder vor allem junge Zuschauer mit. Eine besonders mehrheitsfähige Inszenierung gelang 1968 Hans Lietzau im Münchner Residenztheater. Sie wurde 1969 zum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eingeladen, ging anschließend auf gefeierte Tournee nach Moskau und St. Petersburg und ist für die Deutsche Grammophon ungekürzt mitgeschnitten worden. Die Kritik lobte einmütig die stimmige Regie und die geschlossene Ensembleleistung. Der Karl Moor von Helmut Griem wurde als 'ungeheuerlich' bezeichnet.
为纪念文坛巨匠逝世200周年,特别发行。欢迎广大德语爱好者积极参与讨论。
朗读版版权属于环球唱片公司,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