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什么有些人懂这么多外语?
作者:提问者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8-31 11:49: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勞斯萊斯與邁巴赫
[大师]
为什么有些人懂这么多外语? 0分
回答:2   浏览:112   提问时间:2006-08-31 11:49
无论是法语,德语,英语,韩语,日语,我们本土中国的都会,为什么?要学好这些语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回答得好我会加分
补充问题
两位都回答得很好,我都不知道该选谁了,不如大众投票决定吧!谢谢各位!不懂的请别乱投,再一次谢谢!
2条评论...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猫鼠
[智者]
天份 + 兴趣 + 环境 + 需要 + 勤奋

天份可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很用功却学不好一门外语——在爱问里就可以见到这些人的提问,他们也很努力——但问题是脑袋里缺这根弦(当然其他弦可能很强);

兴趣是自身动力,需要(工作、生活所迫)则是外在动力;

语言环境则是润滑剂、训练场;

勤奋,就不用解释了。
回答:2006-08-31 11:52
修改:2006-08-31 12:13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7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1条回答
评论 ┆ 举报

顾问
[学长]
外语能力常与人的先天禀赋混淆起来,解释为人生来就获得的一种特殊的天赋。实际上人不可能获得任何与生俱来的外语能力。所谓语言天资只不过是一种便利学习语言的生理上的可能性,并不存在现成的语言能力。不经学习不仅不能掌握外语,本族语也同样不能掌握(如无适当的语言环境)。如果一个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较另一学生要困难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那可能是由于困难的学生较另一学生天资较差。天资差并不就是永远不可能掌握外语。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学习也可能很好地掌握外语。外语教师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所学外语。因为一定的能力是顺利形成技能的前提,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掌握相应技能的难易及对技能调节的难易上。另方面技能又是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中间环节,技能的形成对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外语言语活动象其他活动一样,要求具备的不只是某一种能力,而是为数相当多的各种外语能力。这些外语能力一般可划分为:掌握一定语言规范的能力、外语语感和外语思维。

一、掌握一定语言规范的能力

每种语言系统中都有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规范,人们在言语实践中使用着这些规范。掌握每一种规范,都应视为一种外语能力。

外语语音能力,指那些有助于顺利掌握外语语音的能力。其中包括能够区分外语语音(音位)的辨音能力;能准确再现外语语音的发音能力;具备听觉和动觉的控制能力及发音动作的协调能力;具备自动化言语动作熟练及感知和再现外语语调的能力等等。

顺利掌握外语词汇也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可称为词汇能力。属于词汇能力的是:有助于牢固记住词的感性基础的形象记忆(听觉的、视觉的和动觉的);迅速而准确地区别某些近似词的能力;迅速形成新的概念并掌握有关词义区别的能力;迅速理解词的具体(上下文的)意义的能力;识记各种外语词组、短语、成语的能力;在感知口笔语时迅速认知和理解词的能力;迅速找出必要的外语词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等等。

外语语法能力包括分辨各种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能力;觉察外语词结构及语法特点的能力;根据语法规则变化单词并将词联成句子的能力;迅速而准确地辨认和再现各种句法结构的能力;正确使用冠词或其它限定词的能力;正确掌握词的一致关系的能力;具备正写和正读的熟练等等。

外语修辞能力方面,首先应是概括这一种或那一种语体词汇和语法特点的能力,其次是辨认各种语体并在自己的口笔语中再现这些语体的能力。

以上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能力只是个别方面的语言能力。仅仅发展其中一种能力,还不能进行言语交际,但言语活动中却又不可或缺。这些能力正好是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而言语活动不仅表现在以上述能力为基础的语言外壳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还涉及言语的思想内容。语言外壳要求直觉感知和创造,言语的思想内容则要求理解和表达。二者实际上在言语活动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语言外壳围绕一定思想内容而体现其功能,思想内容通过语言外壳而进行交际。从心理上分析,前者主要诉之于感知觉,后者侧重思维。由此不难理解,流利的外语言语少不了两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语感和上节中提到的外语思维。

二、语感

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人除了有属性的感觉之外还有特殊的关系感觉和情感,如同异感、差别感等,它们可以而且应该被称为理智感或认识感。借助这些理智感或认识感,人能够直觉地认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当人所感觉到的联系或关系还未被意识到时,直觉的认识只能是感性的。人们的实际活动只有在由于相应的实践经验培养成了特殊的敏感性才可能是有效的。飞行员只有在具有飞行感的条件下才可能自如地操纵飞机;好的足球队员应具有球感;游泳能手应具有水感;音乐家不能没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同样的,使用语言决不能没有语感。语感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是作为交际手段的复杂体系,使用语言的语感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可在三大范畴中反映出来。一是反映词与所标志客体之间(即词义基础)的联系与关系;二是反映语言特征的(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特点)那些联系与关系;三是反映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人在实际掌握语言时,所有这些语言联系和关系已直接体验到,但并未意识到。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这种语感使人能够不必意识到语言的这些或那些特点而实际掌握语言。

别里亚耶夫曾就掌握外语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在询问某些掌握外语的人们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通常如何确定用外语表达某种思想的正确或错误?”他们的回答都是:“感觉到是这样,常不能予以证明”;“一下子就感觉到了,找证明很困难”;“常常不过是感受到”等等。对于在运用外语时是否需要记忆各种规则(读音规则、语法规则等)的问题,所得到的回答几乎全部是否定的。可见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尽可能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习者尽早形成外语语感。言语实践是形成语感的决定因素。先天素质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但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语感。语感无疑应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外语能力。

三、外语思维

对外语思维的心理特性的研究,是从语言与思维相互直接联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这个基本原理出发的。思维只有在这种或那种语言基础上才能起作用。问题是本族语思维与外语思维是否完全相同。就思维形式而言,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在操任何语言时都是共同的,没有什么差别。就思维内容而言,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人们在翻译外语时总是去寻找词汇和语法上的等价物。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可能形成完全相同的概念系统。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把二楼说成一楼;俄国人说的“夜晚两点钟”,法国人会说是“早上两点钟”;西方人对时间、地址等等都是倒过来讲:年月日,他们会列为月日年或日月年;我们说或写地址先写大地名,逐步小到几号几楼几室,他们正好相反,从门牌号码开始,最后才是什么省什么国家。从词汇用语,处处可以看到思维上的差异。对“75”这个数字,英美人说“seventy five”,与我们有些接近,而德国人则说“f nfundsiebzig”,成了“5+70”;法国人则说“soixante-et-quinze”,成了“60+15”。我们说时间,如“7点15分”,英国人说“a quarter past seven”,我们说“8点55分,英国人则说“five to nine”,他们总是先说分后说点。又我们在描述某事物时,形容词总是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法国人、西班牙人却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不仅如此,不同的民族对许多客观现象甚至会采取相反的态度。中国人看到白色可能联想到丧葬,西方人看到白色却联想到婚礼。所有这些表明,尽管客观存在的一切对任何人都相同,亦即人们思考的客观内容是相同的,但反映这些现实的主观内容,亦即人们思维中形成的概念和判断却很可能是不同的,这便是思维内容上的差异。这说明外语思维与本族语思维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不同语言的词所概括的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可能不同,按本族语的概念系统去理解和运用外语肯定会笑话百出。

思维内容上的差异,常常会使初学外语者感到惊异。实际上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足为怪。要学习使用别国的语言,不仅要容忍这些差异,而且要顺应这些差异。换句话说,为了流利地讲外语,应当用外语思维。问题是外语能够与思维直接联系吗?别里亚耶夫曾经进行过一系列试验,证明外语可与思维直接联系。他认为,当人在足够完善的水平上掌握外语时,本族语词和外语言语反应时间没有任何显著差异。只有在人掌握外语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时才觉察出使用外语的过程有某种迟缓。由此可见,外语同思维的联系并不一定只能是间接的,同样可以是直接的。任何学过一些外语的人都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已经了解外语词的确切意义,但却找不出相当的本族语词来翻译。正是这样,本族语中引进的许多外来词才多数是从译音开始,也正说明这些词是与人的思维直接联系,并非经过本族语的中介。前面关于掌握外语过程的神经生理基础一节中,对两种不同语言中思维和言语的复杂机制已经图解说明,只有外语与思维直接联系,才是真正掌握外语。因而在培养外语言语技能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外语思维的训练。外语思维是一种有效进行言语活动的重要能力。

当然,外语思维的能力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因而不能认为是顺利掌握外语的基础条件,反之,倒是掌握外语才是能够运用外语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即是说,外语思维不是掌握外语的条件,而是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果,是掌握外语使外语思维成为可能。未直接掌握语言手段就不可能出现外语思维。因而外语思维和外语语感是外语言语能力的最高表现。

总之,外语能力并非在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具有。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所有的只是一定的禀赋和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它们对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影响,对外语学习可能非常有利也可能不那么有利。好的禀赋能使外语能力更好地得到发展;不好的禀赋只要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也能使外语能力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不言而喻,外语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并注意外语思维的培养才能培养语感、发展外语能力,从而实际掌握外语知识技能,作为交际工具掌握所学外语。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学习外语因学习目的不同要求达到不同的掌握层级和更多不同的具体情况,不可能要求所有外语学习者都具有上述外语能力。但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口语者,应尽可能提高这些能力。


参考文献:http://rcs.wuchang-edu.com/
回答:2006-08-31 12:09
3条评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