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民族性格特点;
美国人:勤奋,聪明,实利主义,有雄心,进取
英国人:爱好运动,聪明,爱传统,保守
黑人: 迷信,懒惰,逍遥自在,无知,爱好音乐
犹太人:精明,勤奋,贪婪,聪明,栗色(Li se)
德国人:有科学头脑,勤奋,不易激动,聪明,有调理
日本人:聪明,勤奋,进取,精明,狡猾,
世界民族性格趣谈
生活在当今世界上的民族共有2000多个,由于生存环境不同,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为这个世界平添了许多情趣。
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尽管同居欧洲大陆,但个性差距很大。英国人和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对头,战后也一直心存芥蒂,隔阂难消。在德国人眼中,英国人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拮据吝啬。尽管二战过后德国人已对过去历史进行了深刻反省,但英国人一直紧紧抓住这块疮疤不放。德国人鉴于撒切尔夫人对于德国及其统一后的影响心存疑忌,1990年德国漫画家为她画了一幅透过形眼镜看科尔总理的画像。英国人则认为德国人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循规蹈矩、过分认真。在英国《每日明星报》1992年刊登的一幅漫画中,财大气粗的德国联邦银行在又一次货币危机之后设宴招待英国女王,德方自命不凡的司仪问道:“陛下用英镑还是用德国马克付帐?”英国《每日镜报》1990年刊登的一幅漫画是:一个人高马大的德国人气势汹汹地对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英国人质问道:“喂,英国佬,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
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尽管一样的金发碧眼、一样的西装革履、一样的绅士派头,但是,英、法的一些民俗研究者最近对数以千计的英、法两国人所作的调查表明:尽管英、法两国间的海底隧道业已通车,两个邻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双方在心理、感情上的距离仍是“显而易见”的。63%的法国年轻人认为,海峡对面的英国是个“绝对乏味”的地方,要是另一端是美国就好了,或是德国、荷兰也行,总比英国强。法国中老年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尽管不如法国新一代那么偏激,但也有占三成的人声称“看不惯”英国人的呆板、保守,甚至对英国人惯用的“凑近对方脸颊时发出‘波’的一声”的亲吻方式也颇有微词。相映成趣的是,英国人对法国人也无好感。约占一半的英国人认为,最令人恼火的是法国人“莫名其妙的骄傲自大”。英国人为英国拥有莎士比亚、狄更斯等“超级文豪”而骄傲,但法国人追问说:你们拿得出“世界级”的大画家和大音乐家吗?二次大战期间,英、法两国虽结下同盟,但至今英国人仍对法国的迅速被纳粹德国征服冷嘲热讽。他们断定,要法国的“花花公子”上战场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对法国人来说,最值得庆贺的莫过于公元1066年法国攻占了英格兰。而对英国人来说,难忘的是公元1815年时英军在普鲁士人的帮助下,在滑铁卢大败由拿破仑统帅的法军。从外表来看,英国人顽强、刻板,更像德国人;而法国人则奔放、外向,似乎更像美国人。法国人对愈来愈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法语十分警觉,但又强调这并非是英国的胜利,而是沾了20世纪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光。最近官方明文规定在公共事务中不能说英语而只能说法语,并要求法国公众在体育比赛中尽量少用英语术语,而用法语术语取代。在法国,人们普遍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如果外来游客在法国用英语而不用法语问路,法国人会来个不理睬。英国国歌《上帝佑我女王》,赞颂的是君主制以及女王带来的国泰民安,旋律平和、肃穆;法国国歌《马赛曲》却是一曲庆祝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皇帝的颂歌,曲词高亢、激昂。
与英、法、德三国不同,瑞士人似乎中和了欧洲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有人曾戏言,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国人。瑞士首都伯尔尼通行德语,到了西北部的日内瓦又改为法语,而南端的卢加诺则又成了意大利语区。所以瑞士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联邦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掌握德、法、意及罗曼语。但是,正是这种各民族的和谐交往孕育了“中立”这一成果。瑞士街头几乎看不到警察,其交通规则规定,除了有专用线路的公共汽车外,任何车辆都要让人。闲暇之时,人们可以旁若无车地横穿马路,而两旁车辆都停下来给人行注目礼。尽管瑞士人是世界首富,但瑞士人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欧洲有句谚语,说瑞士人有两个钱袋,装钱少的钱袋是准备请客用的。瑞士法律规定每天最多工作时间不超过9小时,否则,任何解释、恳求、通融等等都是多余的。
在北欧生活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和芬兰人。一般人都不知道这4个邻居之间竟会彼此看着不顺眼。芬兰人谈起瑞典人,总是有些自卑,原因是瑞典曾统治芬兰达500年之久。虽然瑞典统治芬兰那么久,但两个民族却很难融合。芬兰人不喜欢瑞典人,认为他们鼻子长在头上,自命不凡;而瑞典人瞧不起芬兰人,认为他们粗俗、没文化,成天只知道洗桑拿浴。瑞典人最爱讲这样一个关于芬兰人的笑话: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芬兰人,4个人在一个屋里洗桑拿浴。一只臭鼬突然跑了进来,瑞典人首先受不了冲了出去。然后,丹麦人也禁不住夺门而走,后来,挪威人也支持不住,掩鼻而走,里头只剩下芬兰人和臭鼬。最后,是臭鼬受不了,夹着尾巴逃走了。
瑞典人和丹麦人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逐鹿北欧的盟主地位,当然,最终是瑞典人问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统治了挪威。挪威只是到本世纪初才获得独立。在瑞典人眼里,挪威人非常笨;而挪威人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运动场上打败瑞典人。
人们通常认为,从对孩子跌倒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北欧人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在丹麦,小孩跌倒了,父母会立刻哄他、安慰他。瑞典小孩跌倒了,父母马上研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在挪威,父母叫跌倒的小孩自己站起来,不要哭。在芬兰,跌倒的小孩会自动爬起来,而且不哭,因为他知道父母不会安慰他,也不会骂他,赖着也没用。
犹太民族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犹太人具有经商赚钱的天赋才能,例如在美国,犹太人的家庭收入最高,比全国平均收入高72%。马克思曾指出:“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由于独特的历史遭遇,犹太人生发了一种对金钱的不同凡常的理解。通常情况下,钱被视为一种决定生活水平程度的物质力量,但在犹太人眼中,金钱的意义不仅在于决定着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常常更决定着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犹太人往往视钱为生命的一种根本性的保障力量。在漫长的流散过程中,犹太人作为外来之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和争取生存的权利——包括物质生活的权利和精神信仰的权利。在犹太人的营生之道和求生谋略中,中国人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得到了相当的共鸣。犹太人每每受到异族的桎梏和胁迫时,惟有金钱可以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减这种外来的压力。由于犹太人须用钱购买生存的权利,因而犹太人须努力挣钱。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犹太人的获利意识和获利技巧都得到了突出的锤炼和强化。以至今天犹太商人往往被视为成功商人的榜样。
美国和日本是当代世界上最富裕的两个国家,可是美国人和日本人在工作上的态度却大不一样。日本人以“天生勤奋”自居,在他们眼里美国人是懒惰的。日本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成为公司的“终身雇员”,因此,日本人忘我舍家,乃至到了为工作而癫狂的地步,“效忠公司”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与日本人相比,美国人则根深蒂固地具有一种即使兜里只剩下几个美元也要自己做老板的性格。对美国人而言,为公司和老板如此卖命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人具有个人奋斗的激情,但他们却并不因此沦为工作狂。失业在日本人眼里是丢人现眼的事,被大公司解雇,不仅意味着今后生活艰辛,而且意味着身份的跌落。因此,日本人最忌讳“解雇”两字,为了保住饭碗保全面子,日本人一般都会不要命地干活,玩命地服从,常常显得唯唯诺诺。而在美国人眼里,失业是无足轻重的事情,被老板炒了并不说明你无能或掉价,只是各有各的选择。并且,美国人还常常先炒老板的“鱿鱼”,另谋他途。因此,美国人时常摆出一副豪迈开朗云游天下的浪人派头。总的说来,处于工薪阶层的日本人生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调和个人创造性;作为自我奋斗型的美国人随心所欲、勇于开拓,但生活充满了隐患和动荡。
回答:2008-03-30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