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字与古文化之关系
摘要:
人类文字发展至今主要分为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两大类,两者各具优劣。本文主要分析了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它们对各自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人类使用的文字,可分为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两大体系。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即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华夏汉字,都是象形文字。古代埃及语属于含米特语系,现在可考的埃及文字在公元前3000左右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有些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所有字母都只标辅音不标元音。各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六百多个词组。而差不多同时,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而汉字的起源则要神秘得多了。现在可考的最早的汉字是约33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这比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但非常奇怪的是,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粗糙的“划痕”的抽象程度,却远远高与古埃及人在石头上刻下的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到秦朝统一文字“小篆”时,汉字就已经是一种全国范围内的规范文字了。
拼音文字的产生与腓尼基人密切相关。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由于受埃及人和苏美尔人文字的共同影响,腓尼基人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二十二个辅音字母,这就是影响深远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文字于约公元前1000年传入了希腊,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就这样诞生了。在希腊语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拉丁语,后又演变为古法语,再进一步分化,导致了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和英语的出现。另外一种文字阿拉比亚文也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后来阿拉比亚文导致了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等文字的产生。在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的第一大语言,全世界75%的电视频道是英语节目,85%的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80%的电子邮件是用英语传递,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英语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化技术。
而汉语却循着自己独特的轨迹。汉语原本也有后缀和字格,但最后这些东西被省略了,汉字也没有能够产生字母进而转化为拼音文字。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范围内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棣书更是和现在的文字相差无几。就像中国超级稳定的政治制度一样,几千年来,汉字也保持了一种奇怪的稳定。
是什么让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了如此不同的命运?这也许应该从二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的不同来分析。作为海洋文明的代表,腓尼基人和稍后的希腊人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地中海相对平静,但较之于安稳平实的大陆,大海毕竟充满了神秘的动荡和波谲云诡的变幻,它给人带来的除了财富之外,还有凶险祸患。在这种环境下的腓尼基人需要一种简洁有效的文字来交流以应付大海的瞬息万变,这是他们的需要;而他们又经常往来于北非和西亚,同时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影响,这构成了他们的条件。在需要和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腓尼基字母字母的产生显得是必然的。但另一种古文字——汉字显然有不同的命运。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上天丰厚的赐予足以让当时的人们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情况下生存下去,而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又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和外界处于一种相对隔绝的孤立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字没有必要变为拼音文字。作为一种文字来讲,象形文字显然比拼音文字更具有审美价值。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者不同文化带来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彻底分裂,即酒神与日神的绝对对立。这种对立使得西方人在“民族心理结构”中呈现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格局,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呈现为体育与科学的对立格局,在“民族社会结构”中呈现为自由与法律的对立格局,其中对立的双方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推动着西方文明的发展。拼音文字形与意发分离显然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拼音文字大行其道也不难理解了;而其音形联系的特点又有利于文字的推广,这也是西方民主传统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两种早期思想,儒家与道家的互补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素朴协调的结果。这种协调使得中国人在“民族心理结构”中呈现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相互制约,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呈现为艺术与工艺的相互渗透,在“民族社会结构”中呈现为伦理与政策的相互补充,其中协调的双方以相辅相成的方式维系着中国文化的稳定。象形文字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但由此推断拼音文字比汉字要先进则是错误的。作为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两类语言都有其长处与劣势。总的来说,拼音文字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而象形文字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虽然中华文明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中国的繁荣和强盛主要的是由于军事和文化,而并非由于科学。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发达的根本不是科学,而只是工艺。即便是“四大发明”,也不过是实践经验的感性总结。中国古代在纯抽象科学方面,诸如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都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而这却是西方人的长处。汉语的长处在于文学艺术。庞德说过,“汉语天生就是诗”。据语言学家的分析,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汉字天生的审美特性符合了中国感性与理性结合,“天人合一”的民族心理,使得中国文学艺术的成就是西方所无法比拟的。而西方的艺术则带有其固有的理性特质,使得艺术越来越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历史,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都带有强烈的宗教、哲学的色彩。西方人的理性冲动虽然能够发人深思,却降低了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难怪黑格尔曾感叹艺术最终将让位于哲学(虽然这于他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
那么是否汉语不再适合于现代社会了?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应该更加提倡汉语。拼音文字产生的背景是人时刻生活在自然的威胁之中,人与自然截然分离,人要战胜自然,拼音文字在那时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它适用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时候。而汉语则适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时。莱布尼兹体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使得汉语被重视更有必要。
语言的传播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古埃及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另人注意的是,这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有理由怀疑语言和宗教的产生与传播有关。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自然。“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但拼音文字割裂了字形与字意的联系,也就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异于己的存在,但那是他们要战胜的对象,而不是自己的依靠。所以他们就把对自然的依靠转化为一种对超自然的依靠,于是宗教应运而生。而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如中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象形文字把人与自然紧紧地联系起来,自然就是人的依靠。天人合一,宗教的本质——自然早就溶入了人们的血液之中,人们以艺术代替了宗教,以道德代替了法律,宗教自然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必要。
媒介即讯息。语言作为一种最大的媒介,其自身的特点会对产生语言的文化的传播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文字是人类身体的第一次延伸。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在音、形、意上的差别,使得东西方文化(包括宗教)的发展变化带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百度
回答:2007-06-30 13:05
修改:2007-06-30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