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方言是怎么产生的
作者:提问者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4-06 09:45: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
[新手]
方言是怎么产生的 0分
回答:2   浏览:166   提问时间:2006-04-06 09:45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sanxiezi
[先知]
方言产生的机理,主要是:
1、移民;
2、发展变异;
3、民族融合。
对于汉语的八大方言区而言,这三种情况都有。
八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区,
2、吴方言区,
3、闽北方言区,
4、闽南方言区,
5、粤方言区,
6、湘方言区,
7、赣方言区,
8、客家方言区。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闽南、闽北应该合称一个大方言区,其中再细分次方言区。
另外,山西晋方言区本来是次级方言区,现在有学者认为应提升为大方言区。
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区,也是次级方言区,也有人提出要升级,但是还没有达成共识。
这八大方言区,基本上,七个方言区在南方,北方方言区则包括江淮方言、西南官话,大致上显示出南北对立分布。这是中国历史造成的。
汉语的语言史分5阶段:
1、远古;
2、上古——战国、秦汉;
3、中古——隋、唐、宋;
4、近古——元、明、清;
5、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以粤方言为例。秦代及先秦,有大批的中原人民南下岭南。秦始皇派50万大军驻守岭南,后来又增发全国的民工50万人,又招募大批的女性“缝补”(后勤人员)到岭南,带来了中原汉语,就是广东粤方言的开始(又有学者认为,早在楚国的时代,必定已经有了楚化的汉语。楚化的汉语,也是南方多数方言的共同低层语言)。到秦末大动乱,这批人就没有回中原。因此,粤方言是以秦代汉语为基础的,带有较多的上古汉语的特点。
但是,粤方言也不是秦代汉语的化石。因为这2000年来,一方面,先期到来的中原人士,与本地的古粤人(百粤)融合了,粤方言中留有若干古粤语的痕迹;另一方面,粤方言不断地获得后来的北方话的补充,如宋代,仅北宋年间,广州的人口就增加了60%以上,南宋则更多了,因此又有了许多中古时代的汉语特点。现在推广普通话,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了。
至于北方方言,虽然是汉语的基本地区,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南下,造成了民族融合,北方的汉语反而变化比南方更大。南北朝是一次大乱,汉语几乎面目全非——这也是我们今天雪古代汉语这么困难的主要原因。元朝是一次大乱,语音、词汇都有很大变化。清朝满族入关,也对汉语有很大影响。
历史上,值得提的还有:
1、佛教进入中国,大量的佛经翻译,增添了新概念、新词汇,也引进了印度的语言学理论,从而触发中国学者发现了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
2、北宋以来的平民文学发展,特别是说唱文学,促进了白话文的启蒙。
3、五四新文化运动,大量的外文翻译,汉语面目大变。今天我们看100年前的文章,感到是很遥远的。
回答:2006-04-06 10:03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1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1条回答
评论 ┆ 举报

孙逸豪
[紫微星]
方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这个条目所探讨的方言,仅限于狭义的方言,也就是所谓的“地域方言”。至于广义的方言,也就是包括地域以外其他不同种类之语言变体的讨论,请见“社会方言”和“个人方言”。此外,关于中国西汉时期学者扬雄名为《方言》的著作,请见“方言 (著作)”这个条目。
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所谓的“语言”和“方言”进行定义时,无论是采用社会语言学者“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的判别标准,或者是历史语言学者“历史发展关系”的判别标准,我们都无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当程度的任意性和困难性。因此,多数人同意,在实际操作上,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种语言完成标准化(特别是书面标准化)的程序,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语言”(其本质上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标准化方言”);如果某种语言没有完成这个程序,则我们通常将其称为“方言”(本质上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非标准化方言”)。

目录 [隐藏]
1 “方言”或“语言”?
2 语言人类学的看法:将语言视为是抽象观念
3 社会语言学的看法:相互理解性
3.1 语言差异的连续性
3.2 理解的定义
3.3 不同个体的不同理解能力
4 历史语言学的看法:历史发展的关系
4.1 基本观念的混淆
4.2 和“相互理解性”概念不一定兼容
4.3 语言变迁的不同速度
5 用政治因素来理解所谓“方言”的概念
6 和“方言”相关的研究书目举隅
7 参考出处
8 参看
9 外部链接



[编辑]
“方言”或“语言”?
许多语言学者认为,所谓“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虽然一些语言学者曾经提出种种不同的判准,但是讽刺的是,这些不同的判准却常常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详见后述)。而在实际操作中,和“方言 vs. 语言”相关的判断不但是主观的,而且基本上是由于不同语言之使用者的政治权力不一致而造成的。一个或一些语言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方言”,通常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由于这些语言缺少适当的书面语,或者是虽然有书面语,该书面语却不被承认为具有正当性;
由于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
由于这些语言长久以来被其他的语言所歧视(Wikipedia 2005a)。
以下对语言学者几种比较常用的“方言 vs. 语言”判别方式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判准在实际应用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以“政治因素”来解释何谓“语言”,何谓“方言”,就变成是比较具说服力的说法了。

[编辑]
语言人类学的看法:将语言视为是抽象观念
对语言人类学的学者而言,方言是指“某个口语社群(speech community)所使用之某种特定形式的语言”(Wikipedia 2005a)。也就是说,相对于“方言”而言,“语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有的人在口头上所使用的都是某种“方言”,而不是“语言”。

事实上,在现代某些社会中,人们会人为地制定所谓的“民族共同语”或“官方语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族共同语”或“官方语言”也是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而产生的,在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方言。以中国所使用的“普通话”为例,中国的语言学者周振鹤和游汝杰(1986,5)就这样表示:“且不管大多数人所说的普通话都是带有方言特征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也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北京话和北方话当然也是方言”。

[编辑]
社会语言学的看法:相互理解性
一般来讲,多数的语言学者会试著依寻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将“相互理解性”视为是判断“方言”或“语言”时最重要的一个判准。简单来讲,如果一个人会使用A语言,在不用另外教导的情况下,她/他也可以了解B语言的话,那麽,这个B语言就可以被视为是A语言的方言,或者A语言可以被视为是B语言的方言。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A语言和B语言都被视为是另一个C语言的方言,而C语言则被称之为“语言”。相反地,如果使用A语言的人无法了解B语言的话,那麽,A语言和B语言就是不同的“语言”,而不是“方言”(Terralingua nd)。

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简单明确,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也有不少困难,以下列举一些例子。

[编辑]
语言差异的连续性
“相互理解性”概念的第一个难题在于“语言差异的连续性”。比如说,A语言的使用者了解B语言,B语言的使用者了解C语言,C语言的使用者了解D语言。然而,A语言的使用者却不了解C语言,而B语言的使用者也不了解D语言。那麽,这四个语言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在哪里划上“语言”和“方言”的界线呢?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基本上是一个连续体,并不存在一条明晰而可以一刀两断的界线。语言学家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方言连续性(Dialect Continuum)”(见Wikipedia 2005b)。

此外,如果是A语言的使用者了解B语言,而B语言的使用者却不了解A语言的话,那麽,我们是应当以A语言的使用者当作标准,而将这两个语言的关系视为是“方言和语言”,还是要依照B语言使用者的标准,而将这两个语言视为是不同的“语言”呢?(Terralingua nd)

[编辑]
理解的定义
再者,“相互理解性”这个语汇本身就不是十分容易定义的一个概念。到底什么叫做“理解”呢?比如说,如果A语言和B语言使用者只能进行“半沟通(semi-comunication)”的话,那麽,这算不算是理解呢?再比如说,A语言的使用者可以在口语上理解B语言,但却无法理解B语言的书面语,那麽,这又算不算理解呢?相反地,如果A语言的使用者可以在书面语上理解B语言,但却无法理解B语言的口语,那麽,这也算是理解吗?(Terralingua nd)

以使用芬兰语的人来讲,由于瑞典语是芬兰公立学校所教导的一个科目,所有的芬兰人基本上都懂瑞典语,因此他们也可以读懂一些丹麦语。然而,他们却在口头上完全无法理解丹麦语。所以,以芬兰人的标准来看,我们难道应该宣称丹麦口语和瑞典口语是不一样的“语言”,但是丹麦书面语却是瑞典书面语的“方言”吗?(Terralingua nd)

[编辑]
不同个体的不同理解能力
此外,使用同一个语言的不同个体,其实也拥有不尽然相同的“理解能力”。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具备多语能力,和只具备单一语言能力的人相比,她/他可能在理解没正式学过的语言上,就拥有更好的机会可以理解其他语言。Terralingua(nd)以一个没正式学过荷兰语、但却懂其他六种印欧语系语言(丹麦语、英语、德语、拉丁文、挪威语、瑞典语)的学者为例,由于精通多种语言的关系,这个学者虽然完全没有学过荷兰语,却多少可以理解些许荷兰语。那麽,我们是不是应该说,对于只懂瑞典语的人而言,荷兰语是另外的一种“语言”,但是,对这个学者而言,荷兰语却是瑞典语、德语或者是英语的“方言”呢?,

事实上,除了上述这三个论点以外,我们还可以举更多的例子来挑战“相互理解性”这个概念的适用性。我们所要指出的是,用“可理解性”来区辨语言和方言,在实际操作上是充满困难的。

[编辑]
历史语言学的看法:历史发展的关系
有很多历史语言学者,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著手,将“从某个历史上比较久远之沟通媒介发展出来的口语形式(speech form … of the older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from which it developed)”称之为“方言”。比如说,以这种观点而言,属于日尔曼语族的语言就被视为是“拉丁语”的方言,而现代希腊语则被视为是“古希腊语”的方言(Wikipedia 2005a)。然而,这种定义也会遭遇到不少难题,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讨论。

[编辑]
基本观念的混淆
第一个难题是基本观念的混淆。从这种观点来看,假设A语言系衍生自B语言,而B语言又是衍生自C语言的话,那麽,以B语言为例,虽然她对A语言而言是一种“语言”,而A语言则是一种“方言”;但是,B语言却也同时是C语言的“方言”,而C语言则是一种“语言”。这种操作方显然会让整个概念系统变得复杂而混淆不清(Wikipedia 2005a)。

[编辑]
和“相互理解性”概念不一定兼容
再者,以“历史发展关系”当作标准所界定出来的“语言”和“方言”,其彼此之间却不一定具备社会语言学者所强调的“相互理解性”。也就是说,在将“承传关系”视为是判别语言或方言之主轴的时候,作为“子语言”的“方言”,和作为“母语言”的“语言”之间,却不一定具有“相互理解性”(Wikipedia 2005a)。

[编辑]
语言变迁的不同速度
最后,一个“语言”有可能会同时产生一个以上的“方言”,而这些“方言”又各自有不同的变化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某两个历史发展关系上比较不亲近的“方言”(根据历史语言学者的定义),她们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性”,竟然比她们和其他历史发展关系上比较亲近之“方言”的“相互理解性”还要高。以同属于罗曼语支(Romance)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为例。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相似性,就比她们和法语之间的相似性高得多,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意大利语和法语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西班牙语和法语之间的关系,都比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关系要密切的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法语在历史上变化的速度比较快,而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变化速度比较慢,所以她们两者之间反而拥有更多共享的语汇(Wikipedia 2005a)。

[编辑]
用政治因素来理解所谓“方言”的概念
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 --- Max Weinreich (引自Wikipedia 2005a)
如果说,无论是“相互理解性”或者是“历史发展关系”,都无法清楚地划出“方言”和“语言”之界线的话,那麽,根据多数语言学者的共识,造成这条界线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语言“本身”,而是语言以外的其他政治和社会因素。在区别“方言”和“语言”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该语言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程度。如果某种方言曾经被书面化(这通常是标准化的前提)过、而且已经达成一定程度之标准化的话,我们就将其称之为“语言”(Terralingua nd)。

Peter Trudgill 就曾经这样宣称,对他而言,“语言”就是“一种独立的、标准化的变体 ……,而且有她们自己的生命(independent, standardized varieties ... with, as it were, a life of their own)”(引自Terralingua nd)。以这种标准来看,这个世界上多数的既存语言,可能都无法被称之为是一种语言。事实上,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其实都存在著很多可能变成“语言”的方言。然而,如果论及历史发展的现实,我们却发现到多数的语言都没有完成这个标准化的程序,而被人称之为“方言”。相反地,只有某些特定的语言被某些人刻意选取出来,而成为所谓的“语言”。那麽,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种历史发展的现象呢?为什么某些语言最后变成“语言”而某些语言最后变成“方言”呢?Terralingua (nd)正确地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要追问是谁在从事这些标准化的工作?是谁从这些标准化的工作中获得好处?答-案很明显,正是那些菁英、国家机器的建构者、以及教会代表。正是这些人的选择,决定了一个语言是被称之为“语言”或者是“方言”。

因此,所谓“方言”或“语言”的分类,其实反映的不是语言本身的优劣,而是语言使用者的相对政治权力。一个语言之所以被称之为“语言”,那是因为使用这个语言的人掌握了政治决策的权力。相反地,一个语言之所以被称之为“方言”,那是因为使用这个语言的人被剥夺了标准化其语言的权力。就像Max Weinreich所宣称的“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一样,Terralingua(nd)也用类似的方式对“语言”下定义:“语言就是拥有国界的方言”、“语言就是菁英所推销的方言”。

[编辑]
和“方言”相关的研究书目举隅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不收入书籍篇章及期刊论文)

Britain, David, and Jenny Cheshire. eds. 2003. Social Dialectology: In Honour of Peter Trudgill.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
Campbell, Lyle. 1998.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heshire, Jenny, and Dieter Stein. eds. 1997. Taming the Vernacular: From Dialect to Written Standard Language.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Escure, Genevieve. 1997. Creole and Dialect Continua: Standard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Belize and China (PRC). Amsterdam: J. Benjamins.
广户敦,1986,方言语汇の研究:言语地理学と国语史との接点を求めて。东京都:风间书房。
弘文阁编辑室编辑,1986-1987,方言学研究论文集。日本肃蛛特别市:弘文阁。
黄金文,2001,方言接触与闽北方言演变。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Kortmann, Bernd. eds. 2004. Dialectology Meets Typology: Dialect Grammar from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李如龙,1996,方言与音韵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林语堂等著,1975,方言专号: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台北:东方文化书局。
Linn, Michael D. eds. 1998. Handbook of Dialects and Language Variation. 2nd 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Romaine, Suzanne. 1994.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Leuvensteijn, J. A., and Johannes Bernardus Berns. eds. 1992. Dialect and Standard Language: In the English, Dutch, German, and Norwegian Language Areas: Seventeen Studies in English or German. Amsterdam: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olfram, Walt, Carolyn Temple Adger, and Donna Christian. 1999. Dialects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Wolfram, Walt, and Donna Christian. 1989. Dialects and Education: Issues and Answ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编辑]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Terralingua. nd. Language or Dialect? [online]. np: Terralingua,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Wikipedia. 2005a. Dialect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4 February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Wikipedia. 2005b. Dialect Continuum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4 February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周振鹤、游汝杰,1986,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
参看
方言学
语言
社会方言
个人方言
标准化语言(标准化方言)
汉语方言
[编辑]
外部链接
Terralingua:Language or Dialect?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8%A8%80"
页面分类: 语言 | 方言
参考资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96%B9%E8%A8%80
回答:2006-04-20 18:3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