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题栏目 |
|
|
相关文章 |
|
|
|
|
|
|
什么是维基百科?怎样用?能详细说一下么?十分谢谢 |
|
|
什么是维基百科?怎样用?能详细说一下么?十分谢谢 |
|
作者:65388874…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6-02 01:36:56 |
|
什么是维基百科?怎样用?能详细说一下么?十分谢谢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11-5 07:13
提问者: 6538887422 - 试用期 一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维基百科
Wikipedia
www.wikipedia.org是维基百科多语言入口页,这里表出了十大维基百科语言版本
网址 http://www.wikipedia.org/(被封,先可以从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 登录)
商业性质 否
Ownership {{}}
网站类型 在线百科全书
需注册 可选
持有者 维基媒体基金会
创始者 吉米·威尔士
拉里·桑格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多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百科全书,其目标及宗旨是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和。
维基百科全书,自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截至2006年10月,维基百科条目数第一的英文版维基百科已有145万个条目,而所有250种语言的版本共超过550万个条目,其中条目数前15名的维基百科共占总条目数的79%,大部分页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浏览器进行阅览及修改,维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计划,例如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等计划的产生,但是也造成对这些所有人都可以编辑的内容的准确性的争议。中文维基百科,自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截至2006年10月26日,中文版已拥有96,681个条目。
目录 [隐藏]
1 特点
1.1 版权
1.2 语言版本
2 守则
2.1 参与人员
2.2 审核机制
3 历史
3.1 软件和硬件
4 姊妹计划
5 其他语言版本
6 相似计划
7 参见
8 注释
9 外部链接
[编辑] 特点
维基百科的标志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在发布材料的任何部份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网络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
其次,计划本身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
[编辑] 版权
维基百科所有的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它受到自由软件基金会的领袖、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理查德·斯托曼博士的大力支持;斯托曼博士是少数几个在维基百科或Nupedia(另一个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开始之前就提出编撰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的人士(观看他的论文,The Free Universal Encyclopedia and Learning Resource)。
[编辑] 语言版本
希伯来语的维基百科首页[1]目前维基百科全部共有250个语言版本,条目数量达到550万个条目[2]。
各个语言版本的运作都是独立进行的。编辑条目时并不受到其他语言版本的牵制,相同主题的条目也没有强制要从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中翻译过来,使用机器或网络自动翻译的文章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但是鼓励跨语言的编辑者利用人工来进行翻译。不同的语言版本具有相同政策规范,例如“中立的观点”,但其中可能有部份细节上的差异。条目文章和图片在不同语言版本间可供分享,早期是以跨语言连结(InterWiki)的方式分享,后来转为使用“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在大部分的语言版本中,翻译过来的文章仅占条目总数的一小部份。
主要几个语言维基百科版本的条目以指数方式增长根据Alexa Internet的网络流量测量服务,英语子网域(en.wipedia.org)的流量占了维基百科总流量的56%(141万条目,8126万次编辑),剩下的44%则由其他维基百科提供的语言版本分占。
以下列出条目数的语言版本,依照协调世界时2006年9月30日的条目数量排序[3]。其中条目数量以百计数,不足一百则舍去。(请注意,条目的数量仅是不同语言版本之间比较的其中一个要素。例如,在某些维基百科版本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条目都是使用机器人创建的小作品。此外,许多版本虽然有较多的文章,但参与编辑的人数却十分的稀少。例如波兰语、德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和意大利语的维基百科条目数比西班语版本来得多,但参与者却较少)
英语(1,410,000)
德语(473,000)
法语(369,000)
波兰语(301,000)
日语(265,500)
荷兰语(228,500)
意大利语(198,600)
葡萄牙语(184,400)
瑞典语(184,100)
西班牙语(155,000)
俄语(107,700)
汉语(96,681)
芬兰语(79,500)
挪威语(76,300)
世界语(58,400)
[编辑] 守则
所有参与维基百科工作的参与者都遵守一些基本的守则。这些守则使整个计划能够平稳并卓有成效地展开。以下只是其中的一些守则。
由于参与者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与背景,来自于世界不同的角落,维基百科试图使它的文章客观、公正。这并不是说要以"一种"客观的观点来表述,而是公平地呈现一个议题所有的观点。
有一些所有参与者都要遵守的重要的命名常规。
维基百科人使用“讨论页”来讨论如何修改文章,而不是在文章中讨论。至于一些会影响到很多条目的议题则放在元维基中讨论。
有一些不受欢迎的文章,因为它们严格地来讲并不是百科全书的条目。
维基百科社群有许多受广泛支持的规则必需遵守。其中最受支持的一条规则是:“如果规则让您感到紧张和有压力,让您不想再参与维基,那么就忘掉这些规则,做您自己的事儿吧!”("If rules make you nervous and depressed, and not desirou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wiki, then ignore them entirely and go about your business.")但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如此,维基却至今依然是一个很有组织、很规范的系统。
[编辑] 参与人员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是由全球无数志愿学者、玩家、学生等等有知识的人共同建筑的。计划的参与者叫作维基百科人。参与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士。
全计划中没有所谓的主编。两个创立维基百科的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一个小型互联网公司Bomis的CEO)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喜欢将自己看作是负责防止计划走回头路的普通参与者。
在计划的最初几年,桑格是一个受雇佣的带薪职员。他的工作是管理维基百科(和Nupedia);当有意见分歧时,他可以在听取各种意见后作出最终决定。但是随着资金的短缺,桑格最终不得不辞职,不过他依然参与维基百科计划。
吉米·威尔士及全体维基百科人,现在负责桑格之前的部分工作。为维基百科作出过贡献的其他现在和过去Bomis的雇员包括了Tim Shell,Bomis的创办人之一,和程序员Jason Richey以及Toan Vo。
[编辑] 审核机制
维基百科是个民主制、菁英制、独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内容,由一般的网友讨论、修改,通常为民主的形式。维基百科的系统里同时有资深的网友担当管理员,他们拥有比普通维基百科人更大的权力,比如删除文章或封锁用户。非常敏感的议题,则由吉米·威尔士最后把关。[4]
[编辑] 历史
维基百科“来自”Nupedia。维基百科最初的构想是在拉里·桑格(当时Nupedia主编)和一个电脑程序员Ben Kovitz于2001年1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次谈话中最早提出的。Kovitz当时是维基程序的协作开发者之一(现在依然是)。当他在晚餐中向桑格解释wiki的概念时,桑格立即发现维基可能是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百科全书计划的技术。在此之前几个月,桑格和他的老板威尔士,Bomis, Inc. 的总裁兼CEO,讨论过如何通过建立一个更开放、轻松的计划来协助Nupedia的发展。
因此桑格立即说服威尔士在Nupedia中建立一个维基。Nupedia的第一个维基于1月10日上线,不过在Nupedia的编写人员中遇到极大阻力。因此,一个新的以“维基百科”(Wikipedia)命名的新计划于1月15日在wikipedia.com正式启动。位于圣地亚哥的服务器和电缆都由威尔士捐献。
在科技站点Slashdot的三次报道后,维基百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Google一天也会带来上百人的新流量。
英文维基百科在2001年2月12日达到1,000页,9月7日达到10,000条条目。在计划的第一年,有超过20,000条条目被创建,平均每月1,500条。2002年8月30日,已经有40,000条条目。成长的速度从计划之初就在平稳增长。
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化的维基百科。2001年5月,13个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计划开始(包括了阿拉伯语、中文[5]、荷兰语、德语、世界语、 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到九月,又有三个语言版本加入了维基百科大家族。到了该年度末,挪威语等另外三个语言版本也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Edgar Enyedy领导,非常活跃的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突然退出维基百科并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自由百科 (Enciclopedia Libre;enciclopedia.us.es);理由是未来可能会有商业广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权。同年十月,在维基百科参与者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参与者试图重新整合两个计划,但是Enciclopedia Libre的参与者投票决定,在维基百科能够提出一个团圆提案之前,反对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用户不排除在未来重新合并的可能性,并且希望继续与维基百科保持联系。这场纷争也引起了关于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广泛讨论,并且直接导致了非英语维基百科的几项重大改革。
也经常有破坏者访问维基百科并大肆破坏该计划,通常这些破坏都很快被修复,但是对英文维基百科首页的不断破坏最终导致首页被“保护”,以确保只有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2002年3月,用户ID24开始在英文维基百科发表许多极左文章,关于他的激烈讨论最终导致严重的人身攻击,吉米·威尔士最后于2002年4月禁止ID24对维基百科进行编辑(但允许继续浏览)。而经常在德国历史相关的文章中发表亲右翼观点,并且导致多次争论的用户“Helga”,则在2002年9月被禁止编辑维基百科。
2002年8月,在吉米·威尔士宣布他将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之后不久,维基百科的地址(域名)从wikipedia.com变为wikipedia.org。
同年十月,Derek Ramsey(Ram-Man)开始使用机器人软件(bot)自动添加有关美国城市的信息。这些文章都是自动从人口普查报告中产生的。同时,类似的程序还用于部分其他议题。
2002年12月,兄弟计划Wiktionary(维基辞典)正式开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所有语言的词典。它与维基百科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使用同样的软件。
2003年1月,维基百科开始支援TeX数学公式显示,代码由Taw编写。
2003年1月22日,英文维基百科达到了10万条条目的里程碑,并再次被Slashdot报道,两天之后,当时第二大的维基百科,德文维基百科,也达到了1万条条目里程碑。
[编辑] 软件和硬件
维基百科所采用的wiki软件版本是由Clifford Adams编写的UseModWiki(第一版)。2002年1月,维基百科开始在PHP wiki软件上运行,并使用MySQL数据库。Magnus Manske还特别为维基百科专门写了很多功能(第二版)。之后不久,随着人流的增加,网站速度明显下降,到了几乎无法编辑文章的地步。对软件的一些修改只能应付暂时之需。然后Lee Daniel Crocker从头开始重写了整个程序;从2002年6月开始,一个新的程序开始运行(第三版)。Brion Vibber从此开始负责修补及维护程序以及数据库。目前所用软件称作MediaWiki。
2005年1月,维基百科运行在佛罗里达州的39个服务器。直至2005年9月,服务器的数量已增至100多个,分布全球四个地方。
[编辑] 姊妹计划
维基媒体标志维基百科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运作。维基媒体基金会同时还拥有其他几个多语言、内容开放的维基计划:
维基百科,英文名为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它是一种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的创作模式的原型也是维基。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在这里Wiki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最早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顶下,供人查阅的要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而出版百科全书的的想法则可以追溯到狄德多等18世纪百科全书派。在各国的大学中,图书馆是最佳的百科全书会集点。今天最常见百科全书的包括了英语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以及中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是吉米·威尔士和桑格,两人先在2000年创建了Nupedia,却未成功。2001年1月15日,走头无路的他们试着建立了维基百科,一个月后就增加了600条词条,1年后更是激增到20000条。2006年3月1日,它迎来了第一万个词条,是用户伊万·麦克唐纳提交的。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始终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
其次,计划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档协定证书。
作为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内容性质与那套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没什么区别。但是,它的撰写者和管理者却不是能够入选《大英百科全书》作者名单那样的专家,而都是网络志愿者。或许正因为它避开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精英参与、审阅、论证这个繁琐过程,任何注册者都有资格修改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任何一个条目,这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随着人类信息传播途径日益畅通,知识过度保护还是共享一直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论的核心问题。维基百科所遵循的C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就是一个反版权的内容开放协议。
GFDL是一种copyleft许可证。Copyleft是指将一个程序变成自由软件,同时也使得这个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版本变成自由软件,与它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copyright(版权),后者保护版权只能被其他人在一定条件——通常是付费的条件下使用。
“GFDL所代表的文档开放运动,是1990年代初源代码开放运动的延伸”,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之一时昭说。我们可以将它们都称之为内容开放运动。在中文维基百科中,有一条词条“内容开放(open content)”,词条中说“内容开放的作品是指任何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发布的创造性作品”,这些作品允许公众在不受传统版权的苛刻条件约束下,自由地复制和传播它们。
而维基百科所采取的GFDL协议还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遵循GFDL的另一个条款:你必须保证自己允许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因而被称为“公众的百科全书”。
除维基百科之外,内容开放运动包含更多内容。它还包括了从1971年就开始的由米切尔·哈特发起的古登堡计划,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免费提供网络图书下载和阅读的开放运动;以及最近几年影响颇大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这个计划让麻省理工的所有大学部或研究所的课程教材都能够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开放分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思考模式。
中立观念
维基百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中立和不偏不倚。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说,这个原则在维基百科中是绝对的和不可争辩的。对于习惯了blog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个原则是新奇甚至不可能得到贯彻的;对于熟悉传统媒体的人来说,这个原则也许会被视为不现实。
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这样解释中立政策,“我们应该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中立的立场,中性的描述”。
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的原因是,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参与撰写者都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并且由于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所要编写的“人类的知识”囊括了关于一个话题的所有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同时这些观点和事实还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知识积累程度的改变而在人的观念中发生变化。
因此,维基百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或根据这种判断来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
中立性曾是被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推崇至上的新闻原则。但自亨利·卢斯创办《时代》周刊以来,中立性原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传统媒体抛弃。最常见的指责是,媒体在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时,就已经背弃了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则。《时代》周刊从未标榜自己能够不偏不倚地报道世界,它只是忠实地反映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即使有时带着强烈的偏见。
事实上,由于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容量、空间、时间的限制,让传统媒体去展现关于某个事件的所有事实、观点是不现实的,因此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必须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而对于维基百科来说,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网络似乎为不偏不倚呈现各种事实和观点提供了可能性。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强调,维基百科的中立原则并不标榜自己的客观,而是指维基百科应该试图去描述争论,而不是参与争论。不管怎样,历史是客观的,不会改变,当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历史构建从而替代少数精英的分析时,历史应该更能回避主观。
链接
维基(Wiki):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回答者:明月松 - 副总裁 十一级 10-30 08:35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 |
谁能提供一些海子的诗谢谢(急) | • |
请问,孔颖达疏是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如果是,那他是谁?... | • |
怎么玩魔方,有谁知道?有什么技巧吗?谢谢! | • |
维基百科为什么大陆无法访问? | • |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哪个好? |
查看同主题问题:维基百科 |
为何要封维基百科呢?
评论者: 克里斯汪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功夫网立功了!!! 支持楼下的!
评论者: 小小名侦探 - 魔法师 五级
中国的电视上充斥着虚假广告,毒害青少年的低俗娱乐节目,但都没人管。 外国的资料网站招你惹你了,如果你“害怕”某些方面。你可以放体育,艺术,科技这些与“政治”根本无关的资料一马。 真是宁可错杀一千, 也不放过一个。 哪怕是有选择,有限制的开放都没有。 我们不“关心”政治,只想查一些在中国的网站根本找不到的珍贵学习资料。但就这么点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在中国,internet = chinanet
可悲 可笑
评论者: 我来告诉你ok - 试用期 一级
维基百科,英文名为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它是一种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在这里Wiki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同样,百度百科的创作模式的原型也是维基。
http://www.wikipedia.org
中文维基百科地址: http://zh.wikipedia.org ,截止2006年4月21日,中文维基百科共有64,477篇条目。
不过现在好像被封了,上不去
参考资料: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95.html
回答者:mrventure - 秀才 三级 10-30 08:37
中国大陆用户无法访问维基百科,空气是自由的,网络却有限制
回答者:bravekid - 魔法师 五级 11-2 11:48
|
没找到针对您问题的答案?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希望在我们为您集成的Google搜索上您可以查到于您所需要的内容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国名翻译 下一篇文章: 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在不在新疆招生?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